客廳内,有咨客在咨詢,教授在講解,衆人在聽,也有做筆記的,到了精彩處,大家自然地進行互動。
女院長說:剛過完“國慶”不久,郭先生和龍女士這對中年夫婦,幾經周折找到了我們全春自主心理研究院。
一落座,他們就迫不及待地叙述起了眼前讓他們夫婦愁腸百結的一件事。
“兒子今年上初三,最近一段時間就怎麼也不想去學校了。
在這之前,他的學習成績就從原來的班級第8名,一路下滑到了第28名。
”
“不上學起因是,他沉迷于一種“玄幻小說”不能自拔。
”
“他把玄幻小說下載在電子書上,整天廢寝忘食地看。
不讓看,他就偷偷摸摸的背着我們看,還在網上看。
為了控制他,我們把家裡的三台電腦都設了密碼,可我們發現他還有辦法看,但他怕我們知道,看完就趕快删了。
”
“他還經常撒謊,我們真是又擔心又失望。
”
“因為他沉迷在玄幻小說裡,耽誤了學習,學校的老師和我們一樣着急。
老師給了兩條路要他選擇:要麼徹底不看玄幻小說,好好上學;要看玄幻小說就别再上學了。
”
“自從不去學校,除了看玄幻小說,他别的什麼心思也沒有,整天一個人呆在家裡,很少出門。
頭不梳,臉不洗,他的房間裡也是一塌糊塗。
這還不算,最重要的是,我們一跟他談上學的事,就肯定鬧僵。
”
“下班回家一看見他又沒上學,我們就沒法不難受,更沒法不着急,我們都快愁死了!”
“這孩子小時候可可愛呢!也特别聽話。
唉!現在……”
他們夫婦倆,你一言我一語的相互補充着。
講得很真誠,也很無奈。
迎着郭先生夫婦那充滿憂慮又飽含期望的目光,李全春教授緩緩地開講了:
第一部分:統一思想、更新觀念。
既然來到了這裡,我們首先要統一思想,不然,到孩子那兒就是“五馬分屍”了。
首先我們要給孩子安好心。
對孩子,我們家長真的“沒安好心”,如果安好心就不會辦壞事。
不往好處想誰都難受。
不但自己難受,給孩子傳過去的信息也是不好的。
安了好心,咋看咋順眼。
人的本質是自主,誰都想駕着自己這部“車”輕松地前行,主觀上誰都不願去受挫折。
一個人,經過修飾可以成才,其實,不經過修飾也是可以成才的!一粒種子破土而出,它的材料已經确定,是松樹還是柳樹,是豆苗還是菜苗,已經無法更改。
說到管理(培養),我們家長往往理解得太窄了。
大興安嶺的松樹,不是沒有人管理,但那是一種寬松式管理,并沒有逐株逐苗地去“管理”,隻是給一個環境,讓它們自主成長,它們個個按照自己的意願競相生長,絲毫不敢怠慢,而他們的意願毫無疑問又都是向上向上再向上。
而管理就是做好森林防火、禁止亂砍濫伐等工作即可。
植物尚且如此,更何況萬物之靈的人呢!
對孩子,我們不是說不需要重視,是重視有重視的辦法。
比如我們國家的建設,剛解放的時候,計劃經濟模式下,幾乎所有的事情國家都統一管理,具體到把每一個人每月吃幾斤糧,每年穿幾尺布,每一塊農田種什麼莊稼等所有的事情,都做了周密的計劃與安排,可謂用心良苦、周到之至。
但是,導緻的結果卻是經濟裹足不前,國家“一窮二白”。
改革開放以來,小平同志提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也就是說,中央隻給了一個思路,鼓勵各行各業自主發展。
事實證明,這種寬松的開放式管理,把偌大一個中國引向了經濟騰飛的時代。
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同理,我們家長關注的事情越具體,對孩子來說約束就越大,就越放不開手腳。
我們往往對孩子付出了那麼多辛苦,卻“顆粒無收”。
天下萬事萬物是一個道理。
如果思維觀念不更新,下的辛苦越大,越背道而馳!
人對人的信任是最珍貴的,信任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吸引人的力量。
有了家長的信任,孩子才會自信,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才會有威信。
信任孩子,首先是對孩子放心。
事前安排,事後過問那不叫信任。
約束就意味着不信任。
每個人在出生前,就已經戰勝了數以億計的競争對手,帶着自身巨大的潛能來到這個世界。
一個人隻要出生,毫無疑問他就是人才。
要想讓孩子超過我們,就得容得下孩子的不聽話。
孩子總聽家長的話,怎麼能超過家長?不超過家長,又怎麼發展?充其量又有多大出息?我們家長豁出命讓孩子聽話,美其名曰:“為孩子好”,其實是為了我們自己,是為了我們的自私,為了我們的無能,是我們害怕孩子比自己強,是我們内心的不安全感在作怪。
我們家長總不能容忍孩子想的、做的與自己不一樣。
我們主觀上讓孩子聽話,是想讓他少走彎路,從而,早一點到達我們想要的目标。
也就是說,我們家長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