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了心機,用我們所謂的人生經驗,對他進行不厭其煩的指導,是希望他少走彎路,少經曆坎坷,通過捷徑徑直達到成功的至高點。
但是,我們大家都知道,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更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
捷徑有婚姻的捷徑,有事業的捷徑,還有人生的捷徑。
你有你的捷徑,他有他的捷徑。
你不知道哪兒是他成功的至高點,更不知道他的人生終點,那你怎麼知道什麼是他的成功捷徑?你的經驗合适他嗎?
台球世界冠軍丁俊晖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他走的就是捷徑,你能說他不成功嗎?而他父親事前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兒子是這樣一個人才。
但是,不管想到還是想不到,父親如果對兒子的興趣一味的堵塞、阻攔,試想一想,能攔得住嗎?即使攔住了,又将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
每個人的終點自己是知道的,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卻越走越不知道了,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冷靜的緣故,而目标又沒有對錯之分!
所有人的路都不是提前設計好的,也不可能被提前設計好,而是被擠在那裡的。
家長給孩子一個定位,将來是用不上的!
培養人的方法有兩種:
一、培養奴才的方法:約束、定規矩。
二、培養人才的方法:讓他從小自己把握,自己安排。
還比如國家政策,改革開放以來,小平同志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有别于其他任何國家的、獨特的、最适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
培養孩子也是一樣,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培養一個“郭浩天”特色呢?特色這種東西誰也搶不走,永遠今天比昨天強。
這種感覺得從小給,從小不給,長大就找不着了!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尤為重要,有好奇心他才會不斷地摸索。
家長不要約束孩子,讓他大膽地嘗試、摸索,即使做錯了,他也一定會在錯誤中吸取教訓。
自己試探了,不會不吸取教訓,别人告訴給他,反而不管用。
信任孩子,就不要為他擔心,如果孩子從小家長就為他擔心,他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分出一份心思來,考慮家長怎麼看待他,這會很誤事的。
無論我們幹什麼工作,都需要有創造性思維,如果學死了,沒有了創造性思維,打工都打不好!
孩子現在看電子書其實是一種調劑,相當于體育課、音樂課。
雖然稍稍有點過頭,但隻要我們家長敢放開,量變會成為質變,他會往過轉移的。
有支持就一定會轉移!要知道,沒有一個人的興趣會轉移到壓力上去,而毫無疑問都會轉移到欣賞、支持、輕松上。
如果家長擠兌孩子,他會覺得沒盼頭。
人最大的輕松是被人欣賞,人的休息不在于身體而在于心,一旦被欣賞,心就會放松,就得到了休息。
人的心累是思維的死闆導緻的,思維能夠靈活轉換,心就不累了。
孩子看電子書,乍一看是不務正業,事實上,通過這種自我調劑既放松了心情、轉換了思維,又緩解了壓力,不但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會幫助他的主業發展,上學和看電子書是完全可以兼顧的。
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一度迷戀于讀香港作家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因此開闊了思維,從中受到了有益的啟發,幫助他設計出了改革開放的宏偉藍圖。
最高級的管理是管人不管事!這适用于任何領域、任何方面、任何性質的管理。
父母親對孩子也是如此,“管”是範圍,是給孩子一個空間,在他的權限範圍之内,他的事情都讓他自己管,比如吃、睡、學等等。
具體吃多吃少,吃哪個不吃哪個,什麼時候睡,什麼時候不睡,學什麼,怎麼學……,我們家長完全可以放開,讓他自己摸索着、不斷調整着去做。
“理”就是整理、理順,是順着線條、紋路去梳理,是按照對方的需求往上順應,即給對方需要的東西。
也就是說,他要什麼我們給什麼。
這樣做的結果是,即使錯了,他會想到:看來我的事隻有我自己認真對待,隻有自己着急,除此,沒有人替我想,更沒有人替我做。
長此下去,一個積極主動的孩子便塑造成功了!
放心吧,一個人不管怎麼折騰,其實,都是一種尋求,一種探索,而方向一定是指向成功、輕松以及被人關注的。
我們還以植物為例,公園裡的樹,我們人為地為它想了很多,做了很多,比如控制株距、行距,考慮采光、蓄水,甚至滿足其營養需求,可謂關懷備至。
它卻長得滿身枝杈,也長不了多高。
我們再看看原始森林裡的樹木,怎麼出生、怎麼成長,從來沒人替它考慮,卻個個争先恐後地生長,一直向上,枝杈也不多。
為什麼?本能使然!顯然,一株樹隻有不斷的向上生長,盡快超過其他樹,越往上壓力越小,空間也越大,也才會覺得輕松。
在這刻不容緩的競争中,多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