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三章

首頁
    ,李鴻章的一切處分,悉行開複,還賞雙眼花翎,另外賞加太子太保銜。

    而那個“賞格”,也毫不吝惜地頒了下來,李鴻章步官文的後塵,以湖廣總督當了協辦大學士,封爵拜相,讀書人的第一等功名,李鴻章都有了。

     對左宗棠的“恩典”,跟李鴻章一樣,隻是沒有那個“賞格”。

    最氣人的是,劉銘傳到前線不過一個多月,因為濕氣未愈,不良于行,幾乎沒有上過火線,結果由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職”,晉為“五等爵”中的一等男。

    此外淮軍将領,皆膺懋賞,在左宗棠看,都是僥幸。

     相形之下,以劉松山自陵西回師,首先入援畿輔的功勞,隻得了一個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職,顯失其平,更令人不服。

     同時,左宗棠也不相信張總愚已經投水自殺,因為并無屍首為證。

    淮軍以時值盛暑,屍首必已腐爛,作為找不到的理由,這樣對朝廷作交代,太便宜了李鴻章。

    “淮軍善于冒功诿過,天下知名。

    ”他對劉松山和原隸陳國瑞的郭寶昌說,“我倒不信邪!你們好好搜一搜,誰把張總愚搜出來,我保誰封爵。

    ” 于是劉松山和郭寶昌部下的馬隊,在河北、山東邊境一帶,展開搜索,大亂雖平而防線不撤,大家都搞不清是怎麼回事?同在直隸布防的神機營,要求撤防,左宗棠置之不理。

    又上了一個奏折,說是“追剿無功”,懇恩收回獎勵的成命。

     這個奏折到京,直隸總督官文和率領洋槍隊駐紮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把左、李失和,形成糾葛的情形,也報到了軍機處。

    大家都知道他難惹,無奈西北禍亂,猶待平定,而曾國藩久萌退忠,李鴻章不肯出關,唯有倚重左宗棠,不能不好好籠絡他一番。

     于是恭王與文祥、寶鋆、沈桂芬一連談了好幾天,統盤籌劃大局,有了初步的成議。

    撚軍既平,西北的軍務,列為大政之首,而有西撚回竄的前車之鑒,則平西北與保京畿,又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決定調動直隸總督,并且也商定了人選。

    至于西征的兵力,不妨從平撚各軍中遴選,但這要先聽聽左宗棠的意見。

    因此,奉召入觐的,不是新建大功的李鴻章,而是自稱“追剿無功”的左宗棠。

    這給了左宗棠一個“翻本”的機會,親自揮汗動筆,洋洋灑灑寫了一道複奏,把淮軍将領,批評得一文不值。

     他用譏刺的語氣寫了一筆:“淮皖諸軍皆新立功,其将領皆富貴矣!”毫不客氣地指出,以淮軍西征,是移“隐患于秦隴”。

    接着談饷,說淮軍一年隻發九個月,每人不過三兩多銀子,陝甘糧價比内地貴得多,“窮年累月,勢何能支”?倘或因此發生叛亂情事,朝廷一定責備他不善駕馭。

    所以他不能不預先顧慮,提出這樣的看法和做法: “現在各營将領營求入陝者,未必即為忠勇奮發,無須招之使來。

    各省挑軍入陝之舉,必将有之,未必容臣挑選。

    臣拟俟回陝後,将陝甘饷事,悉心考究,度可養兵若幹?再擇營哨各官,赴安徽、河南開募。

    此時誠未敢草率從事。

    ” 接下來便是力保劉松山。

    劉松山在左宗棠确很得力,而出于曾國藩的派遣,這一層,左宗棠在心裡是見情的,這時為了攻擊李鴻章,更不得不暫忘前嫌,大捧曾國藩: “劉松山本湖南已故道員,賜谥壯武王鑫舊部。

    臣十餘年前,即知之而未之奇也。

    嗣由湖南從征入皖,為曾國藩所賞拔,雖論功按階平進,而屬望有加。

    臣嘗私論:曾國藩素稱知人,晚得劉松山,尤征卓識。

    劉松山由皖豫轉戰各省,曾國藩嘗足其軍食以相待,解饷至一百數十萬兩之多,俾其一心辦賊,無慮缺乏,用能保垂危之秦,救不支之晉,速衛畿甸,以步卒當馬賊為天下先。

    即此次巨股蕩平,平心而言,何嘗非劉松山之力?臣以此服曾國藩知人之明,謀國之忠,實非臣所能及。

    特自各省言之,不能不目之為秦軍,以各軍言之,不能不目之為臣部。

    臣無其實而居其名,撫衷多愧。

    合特仰懇天恩,将曾國藩之能任劉松山,其心主于以人事君,其效歸于大裨時局,詳明宣示,以為疆臣有用人之責者勸。

    ” 奏折達于禦前,慈禧太後大為贊賞,“左宗棠這支筆真行!”她微笑着向恭王說:“總算對曾國藩也說了一句良心話。

    ” 于是,恭王就在這時候提出調曾國藩為直隸總督的建議。

    直隸總督,雖為疆臣的首領,但地近京畿,上有政府,下有順天府尹,位尊而權輕,所以不算好缺。

    慈禧太後對官文久已不滿,在吳棠入觐時,曾想把他留下,但吳棠不願,認為四川總督天高皇帝遠,可以為所欲為,因而陛見事畢,匆匆出京。

    現在調曾國藩為直隸總督,一則利用他的威望,坐鎮京畿,再則要讓他來練兵籌饷,整饬吏治。

    同時朝廷有疑難的大政,可以就近咨詢,所以兩宮太後都覺得這是最适當的安排,欣然表示同意。

     “那麼,兩江呢?”慈禧太後說,“這是個很要緊的地方,得有個能幹的人去才好。

    ” “除了曾、左、李以外,現在各省督撫,最能幹的莫過于馬新贻。

    ” “馬新贻?”慈安太後有些不以為然,“資格太淺了吧?” 馬新贻是山東荷澤人,跟李鴻章同榜,道光二十七年的進士。

    不曾點翰林,也不曾補京官,榜下即用,分發到安徽當知縣,進士出身的知縣班子,其名叫做“老虎班”,最狠不過。

    馬新贻頭一天到省,第二天谒見長官,第三天藩司衙門就挂牌,補了廣德州所屬的建平知縣。

    從此一直在安徽做官,打洪楊,打撚軍,由縣而府,由府而道,一直做到安徽藩司,有“能員”之稱,曆任巡撫都很賞識他。

     洪楊平定,馬新贻調升為浙江巡撫,上年十二月,接吳棠的遺缺,繼任閩浙總督。

    不過半年工夫,移督兩江,升得是太快了些,所以慈安太後說他資望不足。

     “臣等幾個也商量過,實在是馬新贻最合适。

    ”恭王從容陳奏:“馬新贻精明強幹,操守亦好。

    他在安徽服官多年,對兩江地方最熟悉。

    剿撚的大功告成,淮軍裁遣回籍,要馬新贻這樣的人,才能把那些驕兵悍将,妥為安置。

    ” “這是要緊的。

    ”慈禧太後問道,“馬新贻跟李鴻章同年,他們的交情怎麼樣?” “他們是同年至好。

    ” “那好,就怕他們面和心不和。

    ”慈禧太後轉臉看着慈安太後:“我看,兩江就叫馬新贻去吧。

    ” “馬新贻的那個缺呢?” “臣等公議,”恭王接口答道,“仍舊由福州将軍英桂兼署。

    ” “英桂行嗎?”慈安太後表示懷疑。

     “不行也沒有辦法了。

    ”慈禧太後說,“就這樣定了吧!還有,李鴻章也得讓他進京來見個面。

    ” “是,臣也是這麼打算,有許多洋務上的事,找李鴻章來問一問,就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