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就在拜折續假的當兒,天津起了軒然大波,五月二十五日深夜遞到一件廷寄,曾國藩起床聽人念道:
“崇厚奏:津郡民人與天主教起釁,現在沒法彈壓,請派大員來津查辦一折,曾國藩病尚未痊,本日已再行賞假一月,惟此案關系緊要,曾國藩精神如可支持,着前赴天津與崇厚會商辦理。
匪徒迷拐人口挖眼剖心,實屬罪無可逭。
既據供稱:牽連教堂之人,如查有實據,自應與洋人指證明确,将匪犯按律懲辦,以除地方之害。
至百姓聚衆,将該領事毆死,并焚毀教堂,拆毀慈仁堂等處,此風亦不可長,着将為首滋事之人,查拿懲辦,俾昭公允。
地方官如有辦理未協之處,亦應一并查明,毋稍回護。
曾國藩務當體察情形,迅速持平辦理,以順輿情,而維大局。
原折着抄給閱看。
欽此!”
念了崇厚的原折,恰好天津道周家勳亦專程來禀報此事,才知道事起于天津知縣劉傑,抓住了兩名拐子,同時天津的團練也抓住了兩個,名叫武蘭珍、安三。
安三是個教民,而武蘭珍雖非教民,口供中卻說他的“迷藥”是從天主堂一個司事王三那裡領來的。
也就在這時候,慈仁堂的孤兒,因為瘟疫死了好幾個,掩埋得不夠深,讓野狗拖了出來,“胸腹皆爛,腑腸外露”。
天津的百姓認為這就是洋人挖眼剖心的明證,所以天主堂外,聚集了許多人,其勢洶洶,眼看有沖突發生。
于是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向法國駐天津的領事豐大業提出交涉,要勘查慈仁堂,提訊王三。
慈仁堂裡,固然看不出什麼挖眼剖心的迹象,王三跟武蘭珍對質的結果,亦證明了武蘭珍隻是胡說。
但百姓不信,總以為崇厚袒護洋人,因而仍舊聚集在教堂附近,辱罵騷擾。
天主堂跟三口通商大臣衙門相距不遠,崇厚正要派官兵去彈壓,法國領事豐大業興師問罪來了。
豐大業十分鹵莽,挂兩把手槍,一進客廳就破口大罵,接着不分青紅皂白開一槍,吓得崇厚趕緊躲入簽押房,豐大業就在客廳摔茶碗、拍桌子,咆哮不止。
這時取名“水火會”的天津民團,已聚集了數千人,群情鼓噪,大罵教士、洋人,崇厚怕激出事故,重新又出來勸豐大業,有話好講,不必如此。
又告訴他,外面情勢不妙,最好躲一躲,不要出去,否則怕有危險。
通事把話傳譯了過去,豐大業怒氣沖沖地答道:“我不怕中國百姓!”說完,帶了他的秘書西蒙,掉頭就走。
崇厚不放心,派了馬弁護送。
衙門外面的百姓,都是怒目而視,已有一觸即發之勢,偏偏冤家路窄,遇着天津縣知縣劉傑,正從天主堂彈壓回來,預備去見崇厚回話。
豐大業一見,不問青紅皂白,拔槍就放,這一槍沒有打中劉傑,打傷了他的一名家人。
“打!”不知道誰厲聲一喊,于是人潮洶湧,淹沒了豐大業和西蒙,等散開來時,隻見地上躺着兩具屍首。
動亂不過剛剛開頭,水火會鳴鑼聚衆,号召了上萬的人,先到通商衙門東面的天主堂,殺了兩名教士,放火燒房子,再往東面就是法國領事館,殺了豐大業的另一名秘書湯瑪生夫婦。
最後出東門,打入慈仁堂,殺了十名“貞女”,把貞女教養的一百多孤兒放了出來,跟着又是一把火。
于是崇厚和天津道、府、縣,一面彈壓,一面救火,但人多勢衆,無濟于事,整個天津城象沸了的油鍋,一直到天黑才慢慢靜下來。
事後調查,另外又殺了兩個法國人,是在天津經商的一對夫婦,還有三個俄國人,被誤認為法國人而遭了池魚之殃。
同樣地,英國和美國的六座教堂,也因為老百姓分不清什麼是基督教、天主教而被毀。
至于教民死得更多,總在三十以上。
曾國藩閉目靜聽,一言不發,他平日的修養,重在“不動心”,以為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湛然的神明,應付任何危疑震撼。
但天津百姓闖了這麼一場大禍,眼看鹹豐十年,洋兵内犯的災難,又有重演的可能,如何能不動心?所以口雖不言,神色已變,右眼下不斷抽風,額上筋脈躍動,靜卧多日,好了十分之七八的暈眩毛病,又已發作。
可是,他硬撐着,隻喊着他的第二個兒子說:“紀鴻,把燈移開些!”
曾紀鴻趕緊将他面前的一盞洋燈挪開,同時勸他躺一躺,說有事明天再商量。
“不要緊!”曾國藩慈愛地說,“我還得有幾句話問。
”他問周家勳:“法國水師的提督,就駐紮在大沽口,可曾上岸?
是何态度?”
“自然上岸了。
”周家勳答道:“态度當然也很壞,不過不曾派兵上岸。
”
“别國的洋人呢,有何表示?各國領事,可曾有什麼話?”
“在天津的洋人,自然都害怕。
聽說,英國的李領事,要組團自保。
”
曾國藩不作聲。
好半天才說:“你回去告訴崇侍郎,我料理料理就到天津來。
隻要可以為國家免禍,一己榮辱,非所敢計。
現在隻有我跟他是局中人,禍福相共,我一定替他分謗,請他立定宗旨,沉着應付。
”
周家勳明白,言外之意,還是要委曲求全,不過曾國藩願意分謗,崇厚是不是願意受謗,卻成疑問。
當然,這隻是他心裡的想法,不便說也不必說,隻把曾國藩的話,轉達到就是了。
等周家勳辭出督署,直隸按察使錢鼎銘已經得信趕到。
此人籍隸江蘇太倉,是個舉人,鹹豐年間辦團練有名,李鴻章“用滬多吳”,就出于他的創議和奔走,處事幹練明快,極得曾國藩的信任。
這時,就不為他掌理刑名的職司,以私人的情分,也該為曾國藩分憂分勞、所以等不到第二天一早,就先要來報到,一則示關切,二則備顧問。
曾國藩幕府中,也有洋務長才,一個是黎庶昌,字莼齋,貴州遵義人,再一個就是薜福成。
當錢鼎銘來谒見曾國藩時,他們正在各陳所見,未有結論,等錢鼎銘一到,便得從頭談起。
看完廷寄,錢鼎銘指着崇厚的折,憤憤說道:“崇地山一味媚洋,激出民變,明明是中外交涉事件,他請旨由直督查辦,說是‘以靖地方’,輕描淡寫地把責任往地方上一推,不太豈有此理嗎?”
“調甫!”曾國藩反倒勸他,“現在不是論追責任的時候,更不是生氣的時候。
剛才我跟莼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