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七章

首頁
    你擔待?” “仍舊是你主治,我幫着你看,該怎麼治,我出主意,你拿主意。

    ” 李德立不響,過了好久才問:“那要到什麼時候才又會發作?” “這可不一定,也許幾個月,也許幾年,也許一輩子不發。

    ” “謝天謝地,但願就此消了下去,一輩子别發吧!” “就算一輩子不發,将來生的皇子,也會有胎毒。

    ” 張本仁黯然歎息,“我看大清朝的氣數快到了。

    ” 李德立沒有那樣深遠的憂慮,隻在考慮眼前,這個自古所無的“帝王之疾”,要不要禀報,如果要,應該跟誰去說? 一個人坐困愁城,怎麼得了?李德立想來想去,必須找一個人商議,這個人自然應該是莊守和。

    太醫院院使懸缺,莊守和是右院判,李德立是左院判,平日他大權獨攬,很少理莊守和,茲事體大,不能不讓他知道,也不能不讓他出個主意,将來好分擔責任。

     “隻好裝糊塗。

    ”莊守和要言不煩地說,“這件事是天大的忌諱,病家要諱疾,醫家也要諱疾。

    ” “這話固然不錯,就怕将來鬧出來,上頭會責備,何不早說?” “早說也無用,是個醫不好的毛病。

    ”莊守和又說,“而且也決計不會鬧出來!萬乘之尊的天子,怎麼能生這種病?” 李德立通前徹後地考慮了利害關系,終于下了最後的決心:“對!裝糊塗。

    ” 于是皇帝的病,就此被隐沒下來。

    他本人亦不覺得有何不适,每日照常辦事,召見軍機第一件事就是垂詢對日交涉。

    交涉幾乎破裂,大久保利通提出了“限期五日答複”的最後通牒,恭王不理他,便又自動延長三日。

    三日一到,正值重陽,大久保又到總理衙門,與恭王作第五次會談,要求賠償兵費二百萬兩銀子,恭王堅持不談“兵費”二字。

    大久保利通便改口要求“被難人”的撫恤。

    至此地步,便隻是談錢數了。

     到了九月十四,談判決裂,大久保利通告訴英國公使館,說是決定兩天以後離京。

    于是英國公使威妥瑪,再一次出面調停,百般恫吓,将病骨支離的文祥,累得頭昏眼花,答應給五十萬兩銀子。

    這是天津教案,賠償各國被難領事、教士的數目,不過算法不同,十萬兩銀子是撫恤,四十萬兩銀子作為收買日軍自番社撤退後所遺下的房屋道路。

    并且在九月二十二日,簽訂了三條《中日北京台事專約》。

    大久保利通此行的最大收獲,不在五十萬兩銀子,而是“專約”之前的一段序言:“茲以台灣生番,曾将日本國屬民妄為加害,日本國本意惟該番是問,遂遣兵往彼,向該生番等诘責”,被害的是從明朝洪武五年以來,就為中國藩屬的琉球漁民,一下子變成了“日本國屬民”,而恭王、文祥和李鴻章還被蒙在鼓裡。

     就在簽約的那天,神武門出了個亂子,一輛馬車從神武門直闖進宮,拉車的馬受了驚,失去控馭。

    守宮門的護軍大驚失色,紛紛出動攔截,一直到景運門,才将那匹口吐白沫,亂踢蹄子的黑馬的嚼環拉住。

     帶班的護軍校叫紮什色,大為光火,沖着車把式吼道: “你給我滾下來!混帳東西,你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呀?” 車把式也知道闖了禍,急得臉色發白,無言以答,紮什色越發冒火,拿佩刀平拍着車杠,一疊連聲地威喝。

    就這不得開交的當兒,車帷一掀,探出一顆腦袋來,用鄙夷不屑的聲音說:“幹麼呀,拿刀動杖,大呼小叫的,誰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何用你來問。

    ” 紮什色一看是皇帝面前得寵的太監小李,頓時氣餒,“我不過問一聲,”他說,“那也不要緊呀!” “本來就不要緊。

    好了好了!”小李也不敢恃強,這樣揮着手說:“你去吧!沒事。

    ” 這場意外的糾紛,皇帝根本不知道,因為他坐的是轎子,由神武門進宮,自北面徑回乾清宮,馬車驚逸到景運門,沿路搞得大呼小叫,如臨前敵的光景,在遼闊的宮廷中,根本無從知道。

     直到第二天看到領侍衛内大臣參劾值班護軍的奏折,他才驚訝,“怎麼回事?”他問小李,“昨兒個馬車怎麼了?” “奴才在車子裡頭,也不知道怎麼回事,等車停了,才知道車子一沖沖到了景運門。

    ”小李又說,“護軍開口就罵,拿刀把在車杠上拍得‘叭哒、叭哒’響,嘴裡還罵人。

    ” “自然該罵。

    ”皇帝笑着說了這一句,在領侍衛大臣的奏折上批示:“着加恩,免議。

    ” 看完奏折上書房——本來打算停一天,但想到王慶祺昨天許下的話,興味勃然,打消了“賴學”的念頭。

     ※※※ 等翁同龢講完“杜詩”,該輪到王慶祺講《明史》。

    君臣之間,有不足為外人道的話,礙着翁同龢在旁邊,諸多不便,于是皇帝想了一條“調虎離山”之計。

     “翁師傅!” 坐在西壁下的翁同龢站起來答應:“臣在。

    ” “你給我找一本書來。

    ” “是!”翁同龢略停一下,見皇帝未作進一步的指示,便又問道:“皇上要找什麼書?” 皇帝是在思索着出一個難題,好絆住翁同龢,所以一直不曾開口,這時聽他催問,不便再作耽擱,随口說道:“我記得《圖書集成》裡面,有專談三海建置的,你找一找看。

    ” “那應該在《考工典》裡面。

    臣去找一找看。

    ” 等翁同龢一走,皇帝便小聲問王慶祺:“你昨天說的東西,全帶來了沒有?” “臣找了幾本。

    ”王慶祺也以同樣低微的聲音回答:“隻是來不及恭楷重繕,怕印刷得不好,字也小,皇上看起來很累。

    ” “不要緊,拿給我。

    ” 王慶祺眼神閃爍地看一看左右,從懷中掏出一個小布包,遞給皇帝,同時不斷看着在書架上找書的翁同龢,似乎深怕他發覺了似的。

     皇帝卻無這些顧忌,把小布包放在膝上,打開來一看,是“巾箱本”的七八本小書,最上面一本是磁青連史紙封面,書名《燈草和尚》。

    皇帝随意翻開一頁,看不了三四行,便覺臉熱,心跳、口渴,很快地合攏了書,将包書的布随意一裹,整個兒寒在屜鬥裡。

     “我看看再說。

    ”皇帝一本正經地,臉上找不出一絲笑容,倒象是拒谏的神情。

     王慶祺輕聲答道:“這些書,文字講究的不多,容臣慢慢訪着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