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七章

首頁
    ,惡迹漸露,複面求美領事代瞞木價,緻法領事照請關道,将其拘留,誠如聖谕:‘無恥之極’,尤堪痛恨。

    此等險詐之徒,隻圖奸計得行,不顧國家體統,迹其欺罔朝廷,煽惑商民,種種罪惡,實為衆所共憤,本非尋常例案所能比拟,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綱紀而正人心!” 皇帝看完這道奏折,心裡便想,本年慈禧太後四旬萬壽,停止勾決,斬監候就得等到明年秋後處決,讓李光昭多活一年,猶覺不甘,所以批了個“着即正法”。

     修圓明園一案,随着李光昭的人頭落地而結束。

    眼前的大事,就隻有兩件了,一件是對日交涉。

    日本的專使大久保利通,八月初四在總理衙門,與恭王、文祥等人當面展開交涉,首先就辯論“番地”的經界。

    大久保利通的目的,是想“證明”台灣的“生番”,不歸中國管轄,這都是毛昶熙一句話惹出來的禍,恭王和文祥當然不能同意,就這樣反複辯論,一拖拖了半個月。

     第二件大事,就是慈禧太後四旬萬壽的慶典,而這一件大事,又與第一件大事有關。

    恭王等人都知道,停止園工,慈禧太後内心不免觖望,為了讓她的生日過得痛快些,應該将對日交涉,早日辦結,隻是這層意思,決不能透露,否則為對手窺破虛實,就可以作為要挾的把柄了。

     在大久保利通,亦急于想了結交涉。

    因為看到中國在這一重糾紛上,已用出“獅子搏免”的力量,一方面派沈葆桢領兵入台,大修戰備,不惜武力周旋;一方面李鴻章在天津與美、法公使,接觸頻繁,争取外交上的助力。

    原本是自己理屈的事,遷延日久,騎虎難下,真的打了起來,未見得有必勝的把握,不如見風使帆,早日收篷,多少有便宜可占。

     因此,大久保利通,表面強硬,暗中卻托出英國公使威妥瑪來調停,就在這時候,沈葆桢上了一個奏折,說是“倭備雖增,倭情漸怯,彼非不知難思退,而謠言四布,冀我受其恫吓,遷就求利。

    倘入彼彀中,必得一步又進一步,但使我厚集兵力,無隙可乘,自必帖耳而去。

    姑寬其稱兵既往之咎,已足明朝廷逾格之恩,倘妄肆要求,願堅持定見,力為拒卻。

    ”恭王與文祥都覺得他的話有道理,所以當威妥瑪轉述日方的條件,要求賠償兵費三百萬元時,文祥答得極其幹脆: “一個錢不給!” 調停雖然破裂,恭王卻密奏皇帝,說交涉一定可以成功。

    聽得這話,皇帝樂得将此事置之度外,巡視三海,巡幸南苑,駐跸行圍,看神機營的操,看禦前王大臣及乾清門侍衛較射,到九月初才回宮。

     ※※※ 就在回宮的那一天,小李伺候皇帝沐浴時,發現兩臂肩背等處,有許多斑點,其色淡紅,豔如薔薇,不覺失聲輕呼: “咦!” “怎麼了?”皇帝叱問着。

     這是不用瞞,不敢瞞,也瞞不住的。

    “萬歲爺身上,”小李答道,“等奴才取鏡子來請萬歲爺自己瞧。

    ” 小李取來一面大鏡子,跪着往上一舉,皇帝才發覺自己身上的異樣,“這什麼玩意?”他頗為着慌,“快傳李德立!” 傳了太醫李德立來,解衣診視,也看不出什麼毛病?問皇帝說:“皇上身上癢不癢?” “一點兒不癢。

    ” 不癢就壞了,而李德立口裡的話,卻正好相反,“不癢就不要緊。

    ”他說,“臣給皇上配上一服清火敗毒的藥,吃着看。

    ” “怎麼叫吃着看?” “能讓紅斑消掉,就沒事了。

    ” 皇帝對這話頗為不滿,“消不掉呢?”他厲聲問說。

     李德立因為常給皇帝看病,知道他的脾氣,趕緊跪下來說:“臣一定讓紅斑消掉。

    皇上請放心!這服藥吃下去,臣明兒個另外再帶人來給皇上請脈。

    ” 于是李德立開了一張方子,不過輕描淡寫的金銀花之類,從表面看仿佛比疥癬之疾還要輕微,而暗中卻大為緊張,真如懷着鬼胎一般,想說不敢,不說不可。

     想想還是不敢說,本來不與自己相幹,一說反成是非,且等着看情形,有了把握,再斟酌輕重,相機處理。

     這樣過了幾天,忽又傳召。

    這次是在養心殿西暖閣谒見,皇帝意态閑豫,正逗着一群小獅子狗玩,見了李德立便說:“你的藥很靈,我身上的紅斑全消了,你看看,還要服什麼調理的藥不要?” 接着解衣磅礴,讓李德立細細檢視,果然紅斑消失,皮膚既光又滑。

    李德立便替皇帝賀喜,說是:“皇上體子好。

    什麼調理藥也不用服。

    ” 等他叩辭出宮,跟着便是太監來傳旨,賞小卷甯綢兩匹,貂帽沿一個。

    李德立謝了恩,開發了賞錢,同僚紛紛前來道賀,他也含笑應酬,敷衍了一陣,獨獨将一個看外科很有名的禦醫,名叫張本仁的,留了下來。

     “我跟你琢磨一宗皮膚病。

    ”李德立說:“肩上、背上、膀子上,大大小小的紅斑,有圓的,有腰子形的,也不癢,那是什麼玩意?” “這很難說。

    ”張本仁問:“鼓不鼓?” “不鼓。

    ”李德立做了個撫摸的手勢,“我摸了,是平的。

    ” “連不連在一塊兒?” “不連。

    一個是一個。

    ” “那不好!”張本仁大搖其頭,“是‘楊梅’!” 雖在意中,李德立的一顆心依然猛地下沉,鎮靜着又問: “這楊梅疹,多少時候才能消掉?” “沒有準兒,慢則幾個月,快則幾天。

    ” “壞了!”李德立頹然倒在椅子上,半晌作聲不得。

     “怎麼回事?”張本仁湊過去,悄然問道:“是澂貝勒不是?” “不是!是他倒又不要緊了。

    ” “那麼……?”張本仁異常吃力地說:“莫非……?” 兩個半句,可以想見他猜想的是誰?李德立很緩慢地點了點頭。

     “有這回事?”張本仁大搖其頭,“敢情是你看錯了吧?” “我沒有看錯。

    除非你說得不對。

    ”李德立又現悔色,“我錯了!當時我該舉薦你去看就好了。

    ” “得!”張本仁一躬到地,“李大爺,咱們話可說在前頭,你要舉薦我,可得給我擔待。

    ” 李德立不解,翻着眼問:“怎麼個擔待?” “這是個治不好的病!實話直說,還得掉腦袋,你不給擔待怎麼行?” “我知道,你說,要我怎麼給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