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九章

首頁
    昌,第四天到開封。

     一到開封府就不要緊了。

    押解的典史格外小心,進省城雖已天黑,卻仍舊到首縣祥符縣去投文,要求寄押犯人。

     祥符縣的刑書,接過公文一看,寫明的是“解送人證王季福一名”,當時便搖搖頭,将公文退回。

     “四老爺,你也是懂規矩的,明明是證人,怎麼說是犯人?牢裡是關罪犯的,不是犯人,怎麼可以收監?莫非真的王法都不要了!” 縣官稱大老爺,下來是縣丞、主簿,未入流的典史排到第四位,通稱“四老爺”。

    四老爺專管監獄,所以那刑書說他“也是懂規矩的。

    ”規矩自然懂,原是有意蒙混,既然混不過去,還有計較。

     “那麼,請在貴縣班房裡暫寄一寄。

    應繳的飯食銀子,我照數奉上。

    ” 如果先就按這個規矩做,沒有辦不通的道理。

    祥符縣的刑書氣他懂規矩不按規矩做,便冷冷答道:“這要得罪了!這件事我做不得主,要問我們四老爺,天這麼晚了,我那裡去尋他?相國寺前,多的是客棧,那裡不好住?” 那典史無奈,到相國寺前找了家客棧住下。

    第二天一早到臬司衙門投文,吃過虧,學了乖,低聲下氣跟那裡的韋辦商量,無論如何要将王季福接收了去。

    不然住在客棧裡候審,光是護送的那二十個人的食宿,就賠累不起。

     總算遇着了好人,臬司衙門書辦幫他忙,辦了一道公事,将王季福發交祥符縣看管。

    這一管管了十天,臬司衙門才“挂牌”,委派開封府知府王兆蘭,候補知府馬永修複訊。

     到了第二天開審,先提王季福,照例問明姓名、年齡、籍貫。

    王兆蘭先就提出警告:“強盜不分首從,都是部裡公事一到,就綁出去殺頭的罪名。

    你要小心,不可以冒認,冒認一個強盜做兒子,是絲毫好處都沒有的,将來追起贓來,有你的苦頭吃。

    ” 王兆蘭的話是在恫吓,暗示他不可相認,否則必有禍事,然而王季福是老實人,聽不懂他話中的意思,隻連連答說: “王樹汶是小人的兒子,錯不了的。

    ” 那就隻好讓他們相見了。

    将王樹汶提上堂來,到底骨肉天性,王樹汶向堂上一望,便撲了過去,父子相擁,号啕大哭。

     “拉開來!”王兆蘭喝道,“假裝是瞞不了人的!先将王樹汶帶下去。

    ” 差役上前去拉,而王季福怎麼樣也不肯放手,隻是禁不住差役人多力大,畢竟拆開了他們父子,隔離審問。

     “你說,王樹汶是你兒子,有什麼證據?”王兆蘭問道,“王樹汶身上有什麼胎記?你說!” “有的。

    ”王季福一面拭淚,一面答道,“他生下來,背上就有一搭黑記。

    ” “有多大?” “有洋錢那麼大小。

    ” “還有呢?”王兆蘭又問:“還有什麼?” 王季福想了想答道:“肩上有塊疤,是小時候燙傷的。

    ” “左肩還是右肩?” 這就有些記不清楚了。

    王季福回想了好半天,才說:“好象是右肩。

    ” “什麼好象?”王兆蘭将公案一拍,“你自己親生的兒子,傷疤在什麼地方都記不清楚嗎?” 這時候王季福才發覺這位知府老爺,遠不如本州的朱大老爺好說話,心裡一着慌,“槍法”就亂了。

     “是,是左肩。

    ” 王兆蘭便不再問,戴上老花眼鏡去翻卷宗,翻到一張“屍格”樣的單子,是因為他們父子即将對質,特意由差役将王樹汶剝光了衣服,細細檢查全身特征,一一記明。

    單子上寫着王樹汶肩上确有洋錢那麼大小一塊傷疤,但在右肩,不是左肩。

     王季福第一次倒是說對了,一改口改錯,恰好算是讓王兆蘭捏住了把柄,“好大膽!”他瞪着眼喝道:“你是受了誰的指使,胡亂冒充?” “青天大老爺屈殺了小人!”王季福情急大喊,“王樹汶明明是小人親生的兒子,這那裡是假得來的?” “還說不假!你兒子的傷疤,明明不在你說的那個地方,可知是居中有人串供,才露了馬腳。

    ”王兆蘭振振有詞,氣極壯、話極快:“我再問你。

    這一案全河南都知道了,既然你說王樹汶是你兒子,為什麼早不來出頭認子?可知必是冒充!什麼王樹汶?還是胡體安!” 這一番質問,氣勢如疾風驟雨,王季福心驚膽戰,聽不真切,自然就瞠目結舌,無詞以對。

     “來!”王兆蘭下令:“将這個王季福先押下去,好生看管。

    案外有案,非同小可,你們要格外當心,不準讓他跟胡體安見面,更不準跟外人見面通消息,免得他們串供。

    ” 開封府的胥吏也沒有想到這件案子,又會反複,胡體安變王樹汶,王樹汶又變了胡體安。

    但情形很明白,王知府打算維持原谳。

    胥吏辦案,全聽官府的意旨,所以這時候對王季福便不客氣了,上來兩個人,反扭着他的手,将他押到班房,嚴密看管。

     退了堂,王兆蘭立刻趕到臬司衙門,向麟椿面陳經過,聽完了,麟椿問道:“那麼,照老兄看,這王季福到底跟犯人是不是父子?” 問到這話,王兆蘭頗為不悅,事情已經明明白白,自己接受意旨,屈法周旋,不想他有意裝傻,仿佛要将辨真假的責任套到自己頭上似的,這就太不夠味道了。

     因此,王兆蘭也就回敬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話:“那要看大人的意思。

    ” 麟椿默然。

    愛聽戲的他,不由得想到“審頭刺湯”的轍兒,自己不能象“湯裱褙”認人頭那樣一無顧忌,說真就真,說假就假。

    這一案不妨擺一擺,反正該着急的應該是鎮平知縣馬翥和前任南陽知府任恺,看他們持何态度,再作道理。

     “這件案子撲朔迷離,棘手得很。

    ”麟椿拱拱手說:“老兄多費心,細細推求吧。

    ” “是!”王兆蘭有些困惑,一時辨不清他是何意思? 回到知府衙門,自然要跟幕友商量。

    知府本來是個承上啟下,不能有什麼作為的職守,但開封府是首府,情形不同,有兩件刑案,頗得臬司衙門毛師爺的包涵,所以這件奉委複審的臨刑鳴冤奇案,照他的跟毛師爺互有勾結的幕友建議,還是得多方遮蓋。

     “擔子要大家分擔。

    ”王兆蘭說,“我看不能都由我們一手包辦。

    ” 于是他的幕友為他劃策,首先要請麟椿設法關照會審的候補知府馬永修,能夠呼應連合,其次要由原審的鎮平縣官馬翥,有一番巧妙的辯解,最後要把握住一個宗旨,案情即令有所不明,王樹汶的罪名不錯,他是一起行劫的從犯,依律仍然是斬罪。

    這一來才可以将未審出王樹汶替胡體安頂兇的過錯,含混過去。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