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九章

首頁
    說,怕事後王季福責他出賣弟兄,若是問一句、答一句就不礙了,因為官威之下,不容不說,是振振有詞的借口。

     于是,他想了想問道:“王樹汶做了人家的頂兇,這件事你總知道?” “是!”王天賜點點頭,“小人就為了這一層,所以少到他家去。

    ” “是怕惹是非?” “是的。

    ”王天賜低聲答道,“小人本來倒想替王季福出出主意,救他兒子一命,隻是……。

    ”他咽了口唾沫,終于說了出來: “有一次看到不三不四的幾個人,在他家談了一整夜。

    王季福眼淚汪汪,問他又不肯實說,小人心裡便有些害怕,怕不明不白惹禍上身,所以就不大到他家去了。

    這是句句實話,大老爺再問小人别的,小人就不曉得了。

    ” “很好!我派人送你到客棧住一夜,明天說不定還要問你一問,問完了就放你回去。

    ” “多謝大老爺體恤小人。

    不過小人還有句話,要請大老爺恩準。

    ”說着,便磕下頭去。

     “你說,能許你的一定許你。

    ” “想來大老爺要拿小人的話問王季福。

    請大老爺千萬不要提小人跟他對質。

    ” “我懂得你的意思。

    許了你就是。

    ” 于是,王天賜的作證告一段落。

    朱光第将前後證言,細細想了一遍,對案情大概,已有領悟,然後傳訊王季福。

     這個老實人,比剛才鎮靜得多了,因為朱光第嚴禁胥吏狐假虎威,不時告誡,對任何人犯都要“拿他們當人看”,這便使得初入公門的王季福,減消了好些懼意。

    再聽他先前作證的那個堂兄弟來告訴他:“大老爺好說話得很,問過三兩句話就放我走了。

    ”便越發将膽壯了起來,雖還有些發抖,卻不似剛見官時那等吓得癱倒在地。

     “王季福!”朱光第首先就安慰他:“我知道你是老實人,受人所逼,沒有法子。

    我想你也有一肚子苦楚、委屈,巴不得有個可以替你做主的人,能讓你訴訴苦。

    你說是不是呢?” 聽得這幾句話,王季福雙淚交流。

    因為縣官的話,句句打入心坎,是他想說而說不出,“真正青天大老爺!”他放聲一恸,“小人苦啊!” “象什麼樣子?”差人呵斥着,“不許哭!” “你随他。

    ”朱光第阻止差人幹預,“他心裡的苦楚,非哭出來不可。

    ” 不但哭出來,更要盡情吐露出來。

    王季福從胡廣得路過,看王樹汶伶俐懂事,願意收用他作個小徒弟開始,一直說到王樹汶被硬當作頂兇,胡體安如何派人向他軟硬兼施,一面威吓,一面拿銀子塞他的嘴。

    源源本本,講了一個時辰,方始完畢。

     “姓胡的給的銀子,小人埋在炕下面,不敢用。

    ”王季福最後說道,“一共十五兩銀子,分毫不少。

    ” “那為什麼?”朱光第問:“為什麼不敢用?” “這是賣兒子性命的錢!”王季福哭着說道:“務必求青天大老爺替小人作主,救小人兒子一命。

    ” “這……,”朱光第正色說道:“救你兒子,要靠你自己。

    我拿你解到省裡去,臬台衙門大概會拿王樹汶提堂,讓你們父子對質。

    那時候你不要怕,有什麼,說什麼。

    你兒子的一條命,就有指望了。

    ” “是!”王季福連連答應:“小人一定照大老爺的話做。

    ” 到第二天,朱光第又派差人,将那十五兩銀子,起了出來,作為證物,然後打疊文卷,預備解送王季福上省。

    而就在這時候,開封陳許道任恺,派專差送了一封信來。

     拆信一看,朱光第大為詫異。

    任恺居然要求朱光第,不必理會公事,也就是要求朱光第,不必将王季福解送省城,說什麼“鐵案如山,豈容狡犯翻供?”而實際上,朱光第很明白,任恺是怕案子一反,他也脫不得幹系,因而設法要維持原谳。

     “請上複尊上。

    ”朱光第斷然拒絕。

    “人命大事,我不敢馬虎。

    王季福已當衆傳來,我亦不能無緣無故放掉他。

    這件事,我隻有得罪了。

    ” 任恺當然也知道朱光第是個“強項令”,一封文書,未見得乖乖聽命,而且過去是他的直屬上司,現在升了官,管轄不同,更不見得能讓他買帳,所以托了好些人向朱光第苦苦相勸,卻是徒費唇舌,一無效果。

     說客也有好有醜。

    好的聽了朱光第持正不阿的言論,面有慚色,改容表示愧歉,自然心無芥蒂,醜的卻以為朱光第無事生非,不通世故,過去的上司給面子請他“高擡貴手”,居然不識擡舉,豈不可恨?因而悻悻不免有些不中聽的話。

    朱光第一笑置之,但躲在屏風後面竊聽的家人,卻大為不安。

     于是他的長子朱祖謀便婉言谏勸。

    朱祖謀長于文學,拙于言詞,又在嚴父面前,更加讷讷然不能出口,一句“明哲保身”還未說完,便讓朱光第喝住了。

     “你‘讀聖賢書,所為何事?’怎麼說出這種話來!而且,我也說過不知多少次,你讀你的書,不準你幹預公務,何以又來多事?我看,你回湖州去吧,明年鄉試,也該好好用一番功,莫等到臨陣磨槍。

    ” 河南多盜,朱祖謀自然不放心老父在此煩劇艱險之地。

    無奈朱光第認為他在衙門裡,一方面可能會被人利用,慫恿“大少爺”包攬是非,說合官司,象從前餘杭縣知縣劉錫彤,為了楊乃武一案,受“大少爺”之累,竟至古稀之年,投荒萬裡去充軍;一方面又認為朱祖謀住在衙門裡,所見所聞的是非太多,一定靜不下心來讀書,自誤前途,所以逼着他收拾行李,派老底下人送回湖州上疆山麓的老家去閉門用功。

     王季福當然要解送省城。

    這一案成了鄧州的新聞,茶坊酒肆,無不談論,因而也有許多謠言。

    朱光第有耳目在探聽,所以這些謠言無不知悉,其中離奇不經的,可以置之不理,但有一個說法,卻不能不引以為警惕。

     這個說法是:王樹汶真正的身分,隻有等王季福解到省城,父子對質,方能水落石出。

    所以王季福成了全案的關鍵。

    如果這案一翻,從原審的鎮平知縣到南陽府,南汝光道及河東臬司,都有極大的處分。

    因此,上下合謀,預備在解送王季福時,中途劫人,搞成死無對證的情勢,這一案方可以維持原審。

     胡體安可能會動手劫去王季福,是在朱光第的意料之中。

    說上下合謀,也就是說有官員庇護胡體安打劫,似乎荒唐,可是,任恺将這一案既然看得如此之重,則此荒唐的傳說,亦不是全無可能。

     因此,朱光第特别慎重,起解那天,派了二十名得力的“小隊”,夾護王季福所坐的那輛騾車,沿大道直奔開封府,規定遲行早宿,第一天住南陽府,第二天住葉縣,第三天住許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