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變帶來的憂懼不安,因為慈禧太後的“報大安”而消失了一大半,在她自己,所記得的隻是“女主出政令”這句話。
這一年多以來,為了中俄交涉,她抑郁在心,積之已久,第一恨自己力不從心,其次,有孝貞慈安太後在,凡事畢竟不能獨斷獨行。
如今情形完全不同了,心情暢快,意氣發舒,覺得時局雖然艱難,其實大有可為,一切隻在自己的手腕。
就在這時候,接到一個密折,是奉旨巡閱長江水師的彭玉麟,參劾兩江總督劉坤一,說他“嗜好素深,又耽逸樂,年來精神疲弱,于公事不能整頓,沿江炮台,多不可用,每一發炮,煙氣眯目,甚或坍毀。
”又說他“廣蓄姬妾,稀見賓客,且縱容家丁,收受門包,在兩廣總督任内,所築炮台,一經霪雨,盡皆坍毀。
”措詞異常率直。
慈禧太後是知道彭玉麟的,賦性剛介耿直,知人論世,難免偏激,因此,她對這個奏折上的話,不甚深信。
但遇到這樣的案子,必得派大員查辦,因而發交軍機議奏。
軍機卻深感為難,仍舊隻能請旨。
因為查辦兩江總督,至少得派個大學士,大學士出京查案,風聲太大會影響政局的安定。
而且要查的是江防,亦非深谙兵事的,不能勝任。
“最為難的是,劉坤一、彭玉麟都是朝廷倚重的大臣,人才難得,總宜保全。
如果查有實據,也還罷了,倘或其中不盡不實,劉坤一必又奏劾彭玉麟,鬧成兩敗俱傷,似非保全之道。
”恭王又說,“此事關系甚大,臣等不敢擅專,總得先請皇太後定下宗旨,臣等方好遵循。
”
慈禧太後見恭王如此怕事,自然不滿,但細想一想,他的話亦不是全無道理,因而問道:“如果派人查辦,你們看是誰去好?”
“如果真的要查辦,自以左宗棠為宜。
不過,左宗棠正請病假,天氣又熱,長途跋涉,不甚相宜。
”恭王又說,“這一案,派大員出京,必定引起外間揣測,平添許多風波。
臣請旨,是否可以寄信給劉坤一,讓他明白回奏。
”
“那沒有用。
”慈禧太後大為搖頭,“讓劉坤一回奏,當然是為他自己辯護,那時再派人去查,就不是保全之道了。
我想……,”她沉吟了好一會說:“左宗棠的性情我知道,他不宜于查案,從前查辦郭嵩焘,說的話不公平。
”
接着,慈禧太後指示,就派彭玉麟密查。
這是辦事的創格,但細細想去,卻是極高明的一着,第一,不必特派大員出京,而彭玉麟本在江南,順便密查,不着痕迹。
其次,原由彭玉麟參劾。
複派彭玉麟密查,等于讓他更作詳細的報告,複奏為原奏之續,就好象不曾查辦過劉坤一。
恭王認為這樣做法,最好的是,沒有奉旨查辦的第三者,将來案情或大或小,或嚴譴或保全,都可操縱自如,所以欣然承旨,由衷地頌揚聖明。
兩江的參案,未有結果,陝甘的人事卻須有所變動。
曾國荃本無意去主持陝甘的軍務,而在這半年之中,不但自己體弱多病,并且家庭中連番拂逆,先是他的胞侄,曾國藩的次子紀鴻,會試屢次落第,這年五月間郁郁以終。
接着,他自己又死了一個兒子,情懷灰惡,堅決求去。
恭王深知他的心境,已經答應讓他休息一個時期,但繼任人選頗費躊躇。
左宗棠當然沒有回任的道理,就是他自己願意再度出鎮西陲,朝廷亦不會相許,因為割斷了他跟劉錦棠、張曜等人的關系,便等于變相收回兵權,不宜讓他再統舊部,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但陝甘畢竟仍是湖南人的天下,所以曾國荃的繼任人道,亦必得仍是湖南人,才能籠罩得住。
這番調動,重在防務,與尋常的督撫遷調,情況不同。
所以恭王事先曾與李鴻章商議,預備以劉坤一調任陝甘,丁寶桢在四川的聲名很好,應該移督兩江。
空下來的四川總督一缺,照李鴻章的打算,最好讓他老兄湖廣總督李瀚章調補。
丁寶桢這幾年在四川極力整頓,吏治非吳棠在日所可同日而語,稅收更有起色,光是協解北洋購置鐵甲船的鹽稅,就有三十萬兩之多,所以李瀚章如能調為川督,在李鴻章來說,公事上先就可以得心應手。
于是,不等彭玉麟奏複,恭王先就奏明慈禧太後,召劉坤一進京陛見,由彭玉麟署理兩江總督,作為一次督撫大調動的第一步。
左宗棠一月假滿,又續假一月,這次慈禧太後批是批準了,卻是疑惑。
因此,在召見醇王時,特地問道:“最近見着了左宗棠沒有?”
“半個月前,臣去看過他。
”醇王答道,“精神還不差,隻是興緻不好。
”
“為什麼呢?”
“大概辦事不大順手。
”
慈禧想了想說:“是不是有人跟他過不去?”
這是指寶鋆,醇王不便肯定,答一聲:“皇太後聖明。
”
“你倒看看他去。
”慈禧太後說,“勸勸他。
到底是替朝廷立過功勞的人,年紀也這麼大了,問問他自己有什麼意思。
”
醇王銜命去訪問時,左宗棠正短衣蒲扇,在家納涼。
在親貴中,醇王最看重左宗棠,他亦往往倚恃醇王作擋箭牌。
所以接得門上通報,絲毫不敢怠慢,具衣冠、開中門,将貴客迎了進來,要用待親王的禮節參見,讓醇王硬攔住了。
寒暄之際,先問病情。
左宗棠便滔滔不絕地,将他頭面浮腫、胸有痞塊這些毛病的由來,從頭談起。
醇王一面聽、一面看,心裡在想,能這樣起勁講話,就有病也不重,便等他談得告一段落時,勸他銷假上朝。
“宗棠許國以馳驅,自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以諸葛亮自命,所以自然而然地引用了《出師表》的話,“不過,衰病侵尋,有增無減,釋杖不能疾趨,跪拜不能複起,當差的儀制尚且難得周全,其他還談得到嗎?多承王爺垂愛,一定能體諒七十老翁的苦況。
等假滿以後,無論如何要請開缺、開差使。
那時要請王爺在慈聖面前,代為陳明苦衷。
”
“老年不宜跪拜,上朝是一大苦事,我是知道的。
”醇王說道,“朝廷優禮勳臣,廟堂籌劃,倚重老成,隻怕慈聖也不肯放你回山。
”
“是!”左宗棠答道,“雖然開了缺,我暫時仍舊住在京裡,以備朝廷顧問。
如果明後年托天之福,八方無事,那時再乞骸骨,想來亦萬無不能邀準的道理。
”
看他言詞懇切,醇王認為真意已經探明。
天氣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