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七章

首頁
    李鴻章何以聽信此人的話?看樣子他是以一個領事為交涉的對手,未免與他的地位太不相稱。

    而且他既“不敢許”,何以又電告張佩綸,是不是暗示張佩綸“先讓法為救急計”,失掉馬尾,他可以從中斡旋,使張佩綸脫罪呢? 這是一個難以猜透的疑問,盛昱姑且擱下,先看張佩綸作何處置: “鄙見法特恫吓,然特告督撫必大擾。

    遂以是夜潛出。

    侵曉,敵舟望見旌旗,遂亦無事。

    行營距敵舟一裡許,日來市易如常,迥非省城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軍書之暇,雨餘山翠,枕底濤聲,猶勝城市之日接褦襶也。

    ” 看完這一段,盛昱大為搖頭,他覺得張佩綸真是太自負,也太自欺了!居然以為法軍震于他的威名,所以“望見旌旗,遂亦無事。

    ”而文字故作灑脫,仿佛羽扇綸巾,談笑可以退敵,強學謝安的矯情鎮物,隻怕真到緊要關頭,拿不出謝安的那一份修養。

     “真是書生典兵,不知天高地厚。

    ”盛昱冷笑着說,“我就不信,隻有他一個人能幹。

    ” “你再看下去。

    ”翁同和笑道:“幼樵真正是目無餘子。

    ” 于是盛昱輕聲道:“法入内港,但我船多于彼,彼必氣沮而去。

    然僅粵應兩艘,餘皆袖手,畏法如虎,不如無船,轉可省費。

    二十八夜,戰定可勝。

    ” “這是什麼話?”盛昱詫異,“他不是一再電奏請旨,催南北洋赴援嗎?如以為雖有船而‘畏法如虎’,倒不如沒有船,反省下軍饷,這是負氣話,還可以說得通,卻又說‘二十八夜,戰定可勝’,既然這樣有把握,又何必電請增援?而且,既有把握,何不先發制人?” “戰端固不可輕啟,而幼樵亦未免誇誇其言。

    ”翁同和又說,“我擔心的是,幼樵處境太順,看事太易,量敵太輕。

    ” “是!”盛昱想了一會說道:“還可以加一句:‘受累太深。

    ’” “受什麼人的累?”翁同和問:“你是指合肥?”盛昱點點頭,然後又接下去看信:“今局勢又改,趨重長門,不知知各宿将正複如何?” “‘知各宿将’是指穆将軍守長門炮台嗎?” “對了。

    下面不是有段小注:‘春岩與論相得,瑣細他日面談。

    ’看樣子,幼樵在福建,還隻有一個穆春岩,為他稍所許可。

    此外,不但福建的督撫,連總理衙門諸公,亦不在他眼下。

    ” 這段話是指張佩綸自己在信中所說: “兵機止争呼吸,若事事遙制,戰必敗,和必損,況閩防本弛耶?譯署以辦團練為指授方略。

    抑何可笑?漳泉人較勇,然亦無紀。

    本地水勇,知府送來二十人,皆裡正捉來水手,未入水即戰栗。

    ” “辦團練本非長策。

    ”盛昱又搖頭,“幼樵這話倒說對了。

    ‘兵機止争呼吸’,亦有道理,隻不知呼吸之間,他能不能臨危不亂,應付裕如?” 就在他們以張佩綸為話題,一談不能休止的當兒,大廳中已在宣讀公折底稿,并作了一處修改,仍舊請各國公斷,美國調處。

    等到翁同和、盛昱接得通知,回入大廳,已經紛紛濡筆具名,而講官則大多不願列銜,表示另外單獨上奏。

    盛昱自然也是如此,翁同和則覺得公折的文字不壞,提筆在底稿上寫下名字。

    所謂“廷議”,就這樣草草結束了。

     公折以外,另有三十四個折子論列和戰大計,上折的都是兼日講起注官的名翰林,少數連銜,大多獨奏,總計言事的有四十個人之多。

     因此,慈禧太後認為有召見此輩的必要。

    但不可能凡上奏的都召見,一則從無此例,再則人多口雜,也問不出什麼來,所以她決定隻召見其中的領袖。

     “如今講官是誰為頭啊?”她問醇王。

     “如今算是盛昱。

    ”醇王老實,心裡并不喜歡盛昱,但不敢欺騙慈禧太後。

     “講官到底都是讀書人。

    他們的議論,跟我的看法差不多。

    ”慈禧太後又說:“看法國的樣子,得寸進尺,叫人快忍無可忍了,你也該好好預備一下。

    ” 這就等于明白宣示,不惜一戰,而主持軍務的責任,是賦予醇王。

    理解到此,醇王頓覺雙肩沉重,汗流浃背,不過當然要響亮地答應一聲:“是!” 接着,慈禧太後便傳懿旨,召見盛昱。

    照例,凡夠資格上折言事的,本人都須到宮門候旨,講官縱有論述,極少召見,所以盛昱并不在宮裡。

    軍機處特意派蘇拉去通知,等他趕到,慈禧太後已經等了一會了。

     盛昱深為惶恐,也深為感奮,這樣心情遇着這樣流火铄金的天氣,自然汗出如漿,以緻進殿以後,竟緻連叩請聖安的話,亦因為氣喘之故,語不成聲。

     這是盛昱第一次面聖。

    慈禧太後對這種初次觐見,戰栗失次的情形見得多了,不以為意,反和顔悅色地說道:“你有話慢慢說!” “是!”由于殿廷陰涼,盛昱總算不再那麼頭昏腦脹,定一定神,清清楚楚答一聲:“是!” “你是‘黃帶子’?” “是!”盛昱答道:“臣肅親王之後。

    ” “如今局勢這樣子糟,你是宗室,總要格外盡心才是。

    ” “奴才世受國恩,不敢不盡心上答天恩。

    ”盛昱答道:“奴才年輕識淺,見事不周,報答朝廷,隻有一片血誠。

    ” “你們外廷的言官講官,我一向看重,有許多話說得很切實。

    ”慈禧太後說道:“軍機跟總理衙門,偏偏有許多古裡古怪的說法。

    以前我總以為恭王他們辦事不力,所以全班盡換。

     那知道……。

    ”她歎口氣:“唉!别提了。

    ” 這一聲歎息,大有悔不當初的意味。

    同時也觸及盛昱的痛處。

    如果不是自己三個月前首先發難,一個折子惹出軍機全班盡撤的大政潮,也許局勢還不緻糟得這樣子。

    轉念到此,更有“一言喪邦”的咎歉悔恨,不自覺地碰了一個響頭。

     “談政事跟我意見相合的,隻有醇親王,不過,也不能光靠他一個人。

    你們有好辦法,盡管說。

    ”慈禧太後問道:“你看張佩綸這個人,怎麼樣?” “張佩綸居官好用巧妙。

    ”盛昱脫口答了這一句,自覺過于率直,不合與人為善的道理,因而又接下來說:“不過他的才氣是有的。

    仰蒙皇太後,皇上不次拔擢之恩,自然要實心報答。

    奴才看邸抄,張佩綸在折子上說,‘所将水步兩軍,誓當與廠存亡,決不退縮。

    ’果然如此,即使接仗小挫,亦不要緊。

    ” “我也是這麼想。

    勝敗兵家常事,最要緊的是能挺得住。

    從前曾國藩他們平亂,也常打敗仗,朝廷不能不處分,責成他們戴罪圖功,其實從來都沒有怪過他們。

    現在各省督撫,練兵籌饷,隻要能想得出辦法來,沒有個不準的。

    朝廷待他們不薄,到現在應該激發天良,好好為國家争口氣。

    誰知道畏難取巧的多。

    中外大臣都是這樣。

    你說,怎麼得了?” 慈禧太後說到後來,不免激動,聲音中充滿了悲傷失望,使得盛昱也是心潮起伏,滿腹牢騷,不可抑制,大聲答奏:“天下事往往害在一個‘私’字上頭。

    聖明在上,中外大臣雖不敢公然欺罔,可是私心自用的也不少。

    奴才想請嚴旨,隻要辜恩溺職的,不論品級職位,一概從嚴處治,才能整饬紀綱,收拾人心。

    ” “朝廷原是這麼在辦。

    等唐炯、徐延旭解到京裡,我是一定要重辦的。

    ”慈禧太後說到這裡,忽然問道:“你跟鄧承修可相熟?” “奴才跟他常有往來。

    ” “聽說這個人的性情很剛?” “鄧承修忠心耿耿,不畏權勢,他的号叫鐵香,所以有人叫他鐵漢。

    ” “才具呢?”慈禧太後說,“我看他論洋務的折子,倒很中肯。

    ” “鄧承修在洋務上很肯用心。

    ” “辦洋務第一要有定見,不能聽洋人擺布。

    ”慈禧太後話題又一轉,“我現在很看重你們這一班年紀輕、有血性、肯用功的人,張之洞、張佩綸都還不錯,陳寶琛平日很肯講話,如今在曾國荃那裡,好象也礙着情面,遇事敷衍似的。

    張蔭桓起先很好,說話做事,都極有條理,現在看他,也不過如此,這趟中法交涉,實在沒有辦法。

    ” “這也怪不得張蔭桓。

    ”盛昱把下面的話咽住了。

     語氣未完,慈禧太後當然要追問:“那得怪誰呢?” “自然要怪李鴻章。

    ”盛昱率直陳奏:“李鴻章主和,張蔭桓聽他的指使,一味遷就,養成洋人得寸進尺的驕恣之氣。

    洋務之壞,壞在李鴻章的私心。

    就拿招商局輪船賣給旗昌洋行一案來說,李鴻章一直到朝廷查問,方始複奏,其心可誅!” 這話在慈禧太後就聽不入耳了。

    她一直有這樣一個想法,凡有人攻擊李鴻章,必是心存成見。

    照她看來,最肯做事的就是李鴻章,雖然他力主保全和局,但是他本心在求國強民富,買輪船、造炮台、設電線、開煤礦,都是自強之基。

    如果總理衙們的大臣得力,能夠不失國家的體面談成和局,當然是好事,和局談不成,一再受人的勒逼要挾,是總理大臣無能,怪不上李鴻章。

     至于出賣招商局輪船的案子,她亦聽李蓮英說過,完全是事機緊迫,為國家保存元氣的不得已措施。

    她覺得李蓮英有一句話說得很中肯:“李中堂不敢!招商局那麼多船,那麼多堆棧,碼頭,他要能一口吞得下去,不怕梗死?不管怎麼樣,權柄操在老佛爺手裡,他有幾個腦袋敢欺老佛爺?” 因此,她雖不願公然斥責盛昱,回答的語氣卻很冷漠,“李鴻章有李鴻章的難處。

    ”她說,“中外大臣都能象他那樣,咱們大清朝決不能教洋人這麼欺侮。

    ” 盛昱一聽話不投機,自己知趣,不願再多說什麼。

    慈禧太後也覺得該問的話都問了,該說的話也都說了,便吩咐“跪安”,結束了召見。

     回到宮中,慈禧太後又是一種心境。

    從前凡遇大事,她雖也能出以沉着鎮靜,但心裡卻總丢不開。

    自從大病以後,接納了薛福辰的谏勸:養生以去煩憂為主,因而養成一種習慣,不召見臣工,不看奏折的時候,便能将國事擱在一邊。

    她覺得閑下來及時行樂,保持愉快的心情,到煩劇之時,反更能應付裕如。

    所以越是國事棘手,她越想找點樂趣。

     當然,這要找蓮英。

    一問不在長春宮,說是皇帝找了去問話了。

     皇帝十四歲,纖瘦、蒼白,一副“少年老成”的樣子。

    跟穆宗當年一樣,未親政以前,随侍太後,召見臣工,唯有醇王入見,因為是本生父,君臣父子之間的禮節不易安排,所以皇帝回避。

    許多慈禧太後與醇王密定的大計,雖不得與聞,但每天軍機見面,也能聽到很多話,而在書房裡,師傅随時啟沃,就不但了解了大局,還能談論得失,形成見解。

     這時候找李蓮英來,就是他有一番見解要說。

    後天就是萬壽,皇帝的生日本是六月二十八,因為要避開七月初一“祫祭”的齋期,所以提前兩天,改六月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