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此時此地,除非有重兵守護,誰也不能保證,可以使他免于受辱。
總督衙門的大門都有被人撤除之說,則何璟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自己就大可不必作托庇于督署的打算了。
“唉!”他頓一頓足,“還是走吧!”
“這才是!二十六計,走為上計。
”
走到那裡去呢?何如璋想來想去,隻有等打聽消息的親兵回來,詢明究竟,再定行止。
會館司事,也不忍逼得太緊,唯有聽其自然。
大門外的百姓,越聚越多,漸有鼓噪之勢。
會館司事深怕暴民不分青紅皂白,會拆毀了會館,為了護産,隻有挺身而出,安撫大衆。
“何大人在這裡,不錯,不過他馬上要走的,他是進城來跟總督、巡撫商量怎麼樣退敵?等他派去送信的親兵一回來,馬上就要出城,仍舊回馬尾去保船廠。
”
“他本來就不該進城來的。
”有人大聲說道,“廠在人在,廠亡人亡,他倒想想,怎麼對得起沈文肅公,怎麼對得起福建人?”
于是你一言,我一語,罵何如璋、罵張佩綸、也罵何璟與張兆棟。
就在這亂哄哄的當兒,何如璋的親兵回來了。
他證實了會館司事所得的傳聞,總督衙門的大門,真的讓百姓拆掉了,督标親兵不知是不是奉了何璟的命令,未加制止,因而也就未生沖突,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何如璋卻不這麼想,隻是連連歎氣:“無法無天,無法無天!”
“張大人倒有下落了。
”親兵又說:“在彭田鄉一家紳士那裡。
”
“喔,”何如璋問道,“你是那裡打聽來的?”
“是督标的一個千總告訴我的,他去送公文,還見過張大人。
”
“那好!”何如璋愁顔一開,“我看他去。
你知不知道地方?”
“不知道也不要緊。
到彭田鄉找到地保問一問就知道了。
”
“那就走吧!”何如璋毫不遲疑地,起身就走。
“何大人,何大人!”會館司事一把拉住他說,“請走這面。
”
為了大門口有百姓聚集,憤憤不平,見了何如璋一時忍不住,會做出魯莽的舉動來,所以會館司事悄悄将他由一道僻靜的便門送了出去。
到達彭田鄉已經黃昏,張佩綸正在吃飯,停箸起迎,相見恍如隔世,既親切、又陌生,卻都有無窮的感慨、委屈和羞慚。
愣了一會,張佩綸想出來一句漠不相幹的話:“吃了飯沒有?”
“我不餓!”
“我也不餓。
”張佩綸說:“裡面坐吧!”
兩人屏絕仆從,雖非“流淚眼對流淚眼”,但黯然相顧,喉頭梗塞,不約而同地搖頭長歎。
“城裡情形如何?”
“督署的大門,都讓百姓拆掉了,何小宋深居不出。
”何如璋答道:“張友山托病不見人。
倒象是我們守土有責了。
”
張佩綸也有這樣的牢騷。
最使他不滿的是,得到确實消息,何璟屯不打聽打聽實在情形,倉皇電奏,說船局已經失守。
不知居心何在?倒要跟何如璋好好商量。
于是他定定神,強打精神,親手撿起一張紙,遞到何如璋手裡,是一個緻總理衙門的電報稿,上面寫的是:
“孤拔得巴黎信,猝攻我船。
鐵木雷大小十一艘,乘潮猛擊,我守久兵疲,船小援絕,苦戰兩時久,壞其雷船一,焚其兵船二。
而我大輪一,小輪五,商、艇各船均毀,諸将誓死,無一登岸,深堪慘恸。
法乘勝攻廠,黃超群猶守露廠,擊斃法兵官一。
無蔽無炮,必不能支。
罪無可誼,請即奏聞逮治。
”
電文雖講究簡潔,但這個稿子,念起來非常吃力,見得是張佩綸方寸大亂之下的手筆。
其中也有費解之處,猜不透隻好問了。
“‘鐵木雷’是什麼?”
“是指三種船,鐵甲艦、木造兵輪、魚雷艇,共計十一艘。
”
“喔!原來這樣解釋。
”何如璋想了一下說,“幼翁既已自請處分,我當然也一例辦理。
”
“不!莪翁,”張佩綸說,“處分是餘事。
如今最急要的,莫如善後事宜,你應該回船局去料理。
”
何如璋面有難色。
細想一想他的話也不錯,自己是船政大臣,船局就是自己的“疆土”,理當固守。
張佩綸是會辦大臣,主要的是會辦戰守事宜,仗打過了,打敗了,而且他也自請逮治了,當然可以一切不管。
就在這躊躇之際,張佩綸又提了警告:“莪翁,咎戾已深,罪不可免。
如今能補得一分過,他日多一句話說。
你莫自誤!”
這是忠告。
何如璋想到張佩綸有李鴻章的奧援,總理衙門亦有“小挫可徐圖再舉”的話,頓時愁懷一放,精神大為振作。
“幼翁見教得是。
”何如璋說,“我明天一早就回局裡去。
”
聽他有此表示,張佩綸略感安慰,“法國兵決不敢登岸,你放心回局好了。
”他又恨恨地說:“可恨各國兵輪多事,來觀什麼戰,不然我可以緻敵于死,一雪奇恥。
”
“幼翁有什麼奇計?”
“我用幾條船鑿沉了拿河道塞住,法國兵艦出不去,不殺得他片甲不回?隻是投鼠忌器,礙着英美兵艦,真叫我好恨!”
恨事不止此一端,如果朝廷能接納先發之議,亦決不緻一敗塗地得不可收拾。
想想平日多所搏擊,出言犀利,不給人留絲毫餘地,如今自己成了言大而誇,一無是處的馬谡,又有何面目,再見京華舊侶?最可慮的是多年來怨如山積,此刻親痛仇快之際,那些仇家自然落井下石,不置之死地不甘心。
一念及此,更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
何如璋的心境比他略略好些,但想到收拾殘局的擔子沉重,不免氣餒。
雖想找幾句慰人亦以自慰的話來說,卻實在懶得開口,歎口氣拖着遲滞的腳步,走向居停替他預備的卧室。
一夜過去,長門炮台傳來捷報,有兩艘法國兵艦進口,讓穆圖善打傷了一艘。
他原駐離長門二十裡的連江縣,從前天下午起,已移駐長門。
法國兵艦雖然進出頻繁,無奈炮口不能移動,而法國兵艦已經窺知底蘊,測量射程,改變航向,可以很輕易地避開炮火,所以能守株待兔打傷它那麼一條船,說來還着實難能可貴。
但是,沿岸其他各處炮台,卻幾乎為法國兵艦掃蕩無餘。
守台官兵,望風而遁,因而法軍可以派兵上岸,用烈性的腐蝕劑,灌入炮口,毀壞炮身。
然而有一點是可以确定的,法軍始終不敢登陸。
因此,張佩綸和何璟都敢露面了,兩人在瘡痍滿目的船局見面,商量出奏。
奏稿是何璟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