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章

首頁
    ,自然應該先給劉錦棠。

    而且欽差的差使不撤,劉錦棠兼理民政,有好些方便。

    ”慈禧太後又說:“張曜防守直北,如果回到新疆,可又派誰接替他的防務?” 光是最後這個理由,便見得一動不如一靜。

    醇王一向遲鈍,許多明白可見的道理,常要在事後方始了然,此時聽慈禧太後一說,連連答道:“是,是!派劉錦棠合适。

    ” “張曜也不是不合适。

    ”慈禧太後又說,“凡事總要講個緩急先後,張曜也是好的,過幾個月看,局勢松動些,有巡撫的缺出來,讓他去!他們在邊省辛苦了十幾年,也該調劑調劑。

    ” “是!”醇王答道:“臣記在心裡就是。

    ” “張曜,”慈禧太後忽然問道:“聽說他懼内,是不是?” “臣也聽得有此一說。

    ”醇王答道,“張曜的妻子是他的老師。

    ” “怎麼?”慈禧太後興味盎然地問:“這是怎麼說?” “張曜的妻子,是河南固始縣官蒯某人的閨女,撚匪圍固始,蒯知縣出布告招募死士守城,賞格就是他的閨女……。

    ” 醇王将當時張曜如何應募,如何以三百人破敵,如何為率軍來援的僧王所識拔,如何由僧王親自作媒,将蒯小姐許配給張曜的故事,約略講了一遍。

     “他的妻子能幹得很,張曜不識字,公事都是他妻子看。

     後來張曜當河南藩司,禦史——記得是劉毓楠,上奏參他‘目不識丁’,這沒有法子,隻好改武職,調補總兵。

    張曜發了憤,拜太太做老師,現在也能識字寫信了。

    ” “這倒真難得!”慈禧太後說道:“巾帼中原有豪傑。

    ” “原是。

    ” 醇王剛說了兩個字,剛晉為慶郡王的奕劻接口說道:“巾帼中也有堯舜。

    ” 這自然是對慈禧太後的恭維,而類似的恭維,她亦聽得多了,不須有何表示,隻吩咐除了醇王,其餘的都可以跪安退出。

     單獨留下醇王,就是要談恭王随班祝嘏的事。

    殿廷獨對,無須顧慮該為他留親王的體統,所以慈禧太後的臉上一點笑容都沒有,見此光景,醇王心裡就先嘀咕了。

     “最近跟老六見面了沒有?” “見過。

    ”醇王很謹慎地回答。

     “他近來怎麼樣?” “常跟寶鋆逛逛西山,不過在家的時候多。

    ” “在家幹些什麼?”慈禧太後又問:“除了寶鋆,還有那些人常到他那裡去?” 忽然考察恭王的這些生活細節,不知用意何在?醇王越發謹慎了,“在家總是讀讀書,玩玩他的古董。

    常有那些人去,臣可不太清楚。

    ”醇王一面想,一面答道:“聽說崇厚常去,文錫也常去。

    ” “喔!”慈禧問道:“崇厚跟文錫報效的數目是多少?” 這是入秋以來,因為各處打仗,軍費浩繁,慈禧太後除發内帑勞軍以外,特命旗下殷實人家,報效軍饷,崇厚和文錫都曾捐輸巨款,醇王自然記得。

     “崇厚報效二十萬,文錫報效十萬。

    ” “他們是真的為朝廷分憂,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呢,還是圖着什麼?” 這話問得很精明,醇王不敢不據實回答:“崇厚上了年紀,這幾年常看佛經,沒事找和尚去談禅,世情淡了,不見得是想巴結差使。

    ” “這麼說,文錫是閑不住了?” 從内務府垮下來的文錫,一向不甘寂寞,不過醇王對此人雖無好感,亦無惡感,便持平答道:“這個人用得好,還是能辦事的。

    ” “哼!”慈禧太後冷笑,“就是路走邪了!果然巴結差使,隻要實心實力,我自然知道,有用得着他的地方,自會加恩。

     如果隻是想些旁門左道的花樣,可教他小心!” 醇王一聽這話,異常詫異,“文錫莫非有什麼不端的行為?”醇王老實問道:“臣絲毫不知,請皇太後明示。

    ” “你,老實得出了格了!”慈禧太後停了一下,終于問到要害上,“你替老六代求,随班磕頭,到底存着什麼打算?”這一問,醇王着慌了,定定神答道:“這也是他一番誠心。

    皇太後如天之德,多少年來曲予包容,自然不會不給他一條自新之路。

    臣國恩私情,斟酌再三,鬥膽代求,一切都在聖明洞鑒之中,臣不必再多說了。

    ”說着,在地上碰了個響頭。

     “你這是說,我應該讓老六再出來問事嗎?” 語氣冷峻,質問的意味,十分濃重,醇王深感惶恐,“恩出自上。

    ”他很快地答說,“臣豈敢妄有意見?” “咱們是商量着辦,”慈禧太後的語氣卻又緩和了,“你覺得老六是改過了嗎?” 于是醇王比較又敢說話了,“恭親王自然能夠體會得皇太後裁成之德。

    ”他停了一下說,“如果皇太後加恩,臣想他一定再不敢象從前那樣,懶散因循,遇事敷衍。

    ” “你也知道他從前遇事敷衍。

    ”慈禧太後微微冷笑,“不過才隔了半年,就會改了本性,說給誰也不會相信。

    朝廷的威信差不多快掃地了,如今不能再出爾反爾,倘或照你所說,讓他重新出來問事,三月裡的那道上谕,又怎麼交代?” 醇王非常失望,談了半天,依然是點水潑不進去。

    事緩則圓,倘或此時強求力争,反而越說越擰,還是自己先退一步,另外設法疏通挽回為妙。

     “臣原奏過,恩出自上,不敢妄求,隻是臣意誠口拙,一切求聖明垂察。

    ” “我知道,我全知道。

    慣有人會抓題目,做文章,不過你看不出來而已。

    反正你替老六争過了,弟兄的情分盡到了,我讓他們感激你就是!” 這番話似乎負氣,且似有很深的誤解,醇王深為不安。

    但卻如他自己所說的“口拙”,對于這種微妙晦隐,意在言外的似嘲若諷的話,更不會應付。

    因此,九月底秋風正厲的天氣,竟急得滿頭大汗。

     “你下去吧!我不怪你。

    ”慈禧太後深知他的性情,安慰他說:“我知道你的苦心,無奈辦不到。

    就算老六真心改過,想好好替朝廷出一番力,包圍在他左右的那班人,也不容他那麼做。

    自從文祥一死,老六左右就沒有什麼敢跟他說老實話的人,沈桂芬再一過去,他索信連個得力的人都沒有了!這十年工夫,原可以切切實實辦成幾件事,都隻為他抱着得過且過的心,大好光陰,白白錯過。

    說辦洋務吧,全要看外面的人,自己肯不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