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第二天慈禧太後召見醇王,面谕鐵路停辦。
醇王亦宛轉上言,代為乞恩,保全老臣的體面。
慈禧太後本有向李鴻章示惠之意,自然樂從。
因此,盡管有人頌揚皇太後聖明,面谕醇王停辦鐵路,李鴻章由于軍機否認此說,所以照常備妥圖說,送請軍機處呈遞禦前。
接着便發了廷寄,說李鴻章建議“試辦阿城至臨清鐵路為南北大道樞紐,阿城臨清二處,各造倉廒數所,以備儲米候運等語,所陳系為運糧起見,不無可采。
”以下就用孫毓汶的見解,近黃河一帶的鐵路,是否會被大水沖刷,不可不預為籌計,責成崧駿、陳士傑及河道總督成孚,派人詳細勘查,據實複奏。
最後特别告誡:“其建設倉康及轉運應辦事宜,着按照所陳各節,悉心會商,妥為籌議,一并迅速奏聞。
”
這道上谕還算切實,李鴻章相當滿意。
複奏如何,自然影響成敗,而陳士傑雖不和睦,所好的是掌握關鍵的崧駿,未調漕督以前是直隸藩司,平日書信往來,稱之為“弟”,是這樣不同泛泛的關系,李鴻章便有把握,崧駿一定會附和其議,力贊其成。
※※※
同一天還有一道緊要上谕,就是設立海軍衙門,為預先所計議的,特派醇王總理海軍事務,“所有沿海水師,悉歸節制調遣”。
在醇王總理之下,有兩會辦、兩幫辦,滿漢各半。
會辦是奕劻與李鴻章,幫辦是正行旗漢軍都統善慶與還在倫敦、尚未交卸出使大臣職務的兵部右侍郎曾紀澤。
懿旨中又特别宣示:北洋精練海軍一支,着李鴻章專司其事。
上谕一下,李鴻章第一件事是呈遞謝恩折子,同時也要預備召見。
這就必得跟醇王先見一次面,估量慈禧太後可能會問到的話,商量應該如何回答。
那知他未到适園,醇王先就送了信來,說這天上午,慈禧太後召見軍機,曾提到駐德使館有人來信,指控李鳳苞訂船的弊端,迫不得已,隻有由總理衙門将王詠霓的來信,送交軍機呈遞。
同時又面奉懿旨:
下一天召見李鴻章。
接到這個信息,李鴻章暗暗心驚。
不想小小刑部主事的一封私函,竟會上達天聽,倘或因此惹起風波,陰溝裡翻了船,才是丢人的大笑話。
所幸的是,王詠霓的原信,張蔭桓已覓來一個抄本,找出來細細參詳,還有可以辯解之處,比較放心了。
不過為了表示問心無愧,要出以泰然,醇王那裡,反倒不便再去,免得他疑心自己為此事去探聽口氣。
因而隻寫了一封回信,提到李鳳苞之事,說他亦非常詫異,如果真有弊端,李鳳苞就是辜恩溺職,應該嚴辦。
※※※
到了宮裡,才知道内奏事處已傳懿旨:李鴻章與醇王一起召見。
兩人匆匆見面,談不到幾句話,已經“叫起”了。
進殿先看慈禧太後的臉色,黃紗屏掩映之下,不甚分明,隻聽得慈禧太後微微咳嗽,聲音發啞而低,李鴻章凝神靜聽,連大氣都不敢喘,真有屏營戰兢之感。
“辦海軍是一件大事。
”慈禧太後閑閑發端:“史書上說的‘樓船’,那能跟現在的鐵甲船比?将來等船從外洋到了,你們都該上去看一看才好。
”
“是!”醇王答說:“船一到,臣就會同李鴻章去看。
”
“這倒也不必忙在一時,總先要操演純熟了,才有個看頭。
這三條鐵甲船,派誰管帶?”
這下該李鴻章回答了:“原有副将劉步蟾他們二十多個人,派到德國,一面照料造船工程,一面學習駕駛、修理。
這一次幫同德國兵弁,駕駛回國,等他們到了大沽口,臣要詳細考查,再禀知醇親王,請旨派定管帶。
”
“德國兵弁把船開到,自然要回國。
咱們自己的人,接得下來,接不下來呢?”
“一時自然接不下。
臣跟醇親王已經商量過,酌留德國兵弁三兩年,把他們的本事都學會了,再送他們回國。
”
“可以。
”慈禧太後拈起禦案上的一封信,揚了一下:“有人說,鎮遠的工料不及定遠,造價反而貴了。
這是怎麼說?”
“鎮遠鐵甲厚薄,一切布置,都跟定遠一樣,不同的是,定遠水線之下,都是鋼面鐵甲,鎮遠的水線之下,參用鐵甲。
這因為當時外洋鋼價,突然大漲,不能不變通辦理。
當時奏明有案的。
”
“濟遠呢?”慈禧太後将信往外一移,“這個王詠霓來的信,你們看看!”
于是醇王先看,看完不作聲,将信随手遞給李鴻章,他假意看了一遍,恭恭敬敬地将原信繳呈禦案,方始不慌不忙地分辯。
“王詠霓是親眼目睹,臣還沒有見過濟遠,不知道王詠霓的話,說得對不對?不過,他說濟遠不能跟定遠、鎮遠一起回國,似乎言過其實,如今濟遠已經跟定遠、鎮遠一起東來了。
”
“我也覺得他的話,不免過分,可是也有說得有理的。
”
“是!”李鴻章答道:“濟遠是一條快船,當時是仿英國的新樣子定造的,因為是頭一回,有些地方不大合适,臣亦早已寫信給曾紀澤,托他跟許景澄商量,新訂的兩條船,盡力修改圖樣。
總之,好的地方,務必留着,不好的地方,務必改掉。
”
“原該如此。
不過,如今既有這麼許多毛病,隻怕枝枝節節地改也改不好。
七爺,你看,是不是打個電報給他們,那兩條新船先緩一緩,等事情水落石出了以後再說?”
“這,”醇王轉臉,低聲問道:“少荃你看呢?”
李鴻章想說:“兩條新船已經跟人家訂了建造合同,付過定洋。
如果緩造,要賠補人家的損失,太不合算。
”這幾句話已到口邊,發覺不妥,就不肯出口了。
“皇太後聖明,理當遵谕辦理。
”
“那就這樣辦了。
”醇王答說,“臣回頭就發電。
”
“李鳳苞這個人,”慈禧太後看着李鴻章問,“他是什麼出身?”
“他是江蘇崇明的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