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說,未繳罰款的,不必再催,不了了之。
然而已繳罰款的,頂戴不複,豈能甘心?立山再想一想,事難兩全,隻有一步一步走着再說了。
于是,他又用滿懷感激的語氣道了謝。
接下來便提到第二次踏勘清漪園,頭一次道中遇雨,半途而廢,這一次實在是頭一次。
李蓮英因為萬壽雖過,慈禧太後聽戲的興緻還很濃,長春宮傳外班來演,要過月半方罷,他得伺候在那裡,因而約定過了十月十五,不拘那一天,隻要天氣晴朗就去。
※※※
這天是十月十八,沒有風卻有極好的陽光。
李蓮英由立山陪着,坐車出西直門,過高粱橋,向北直駛海澱,經暢春園遺址往西不遠,就到了萬壽山麓,昆明湖畔的清漪園了。
這一帶在英法聯軍入京之前,本來有五座園子。
最大的是圓明園,圓明園之南是暢春園,本是明朝武清侯李偉的别墅。
那時的圓明園還是皇四子,也就是後來雍正皇帝的賜園,暢春園的規模比它大得多,是聖祖經常巡幸之地,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龍馭上賓之地就在暢春園。
乾隆即位,或許因為這裡曾是所謂“奪嫡”奇禍發難之處,所以不常臨幸,六十年中全力經營圓明園,而暢春園則因為位置在圓明園前面,被稱為“前園”。
這兩座園子之西,依次為萬壽山、玉泉山、香山,合稱為“三山”,萬壽山下的清漪園、玉泉山下的靜明園、香山之下的靜宜園,則合稱為“三園”,跟圓明園、暢春園一樣,都毀在鹹豐庚申的浩劫之中。
但是殿基是毀不了的,如清漪園的勤政殿,石基宛然,隻要稍微整理一下,就可以起造宮殿了。
李蓮英和立山是在這裡下的車。
内務府造辦處的官員、雷廷昌和他帶來的将作好手,以及幾家大本廠的掌櫃,早就在那裡伺候差使。
行過了禮,雷廷昌将李蓮英和立山先請到一旁臨時搭兼的工寮中,一面歇腳飲茶,一面聽他先講解地形。
“清漪園本來有八景,叫做載時堂、墨妙軒、龍雲樓、淡碧齋、水樂亭、知魚橋、尋詩徑、涵光洞。
園子的規模,聽這八景的名兒就知道了。
”
想一想果然,一堂、一軒、一樓、一齋、一亭,此外就是一座橋、一個洞,甚至于一條船,亦美其名為“尋詩徑”,規模似乎還不如尋常富室的園林。
“這一層我倒想不明白了。
”李蓮英皺着眉說,“乾隆爺是最愛修園子的,放着這麼一片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倒不打主意?”
“總管問到節骨眼兒上來了。
”雷廷昌答道:“我也聽我家裡老人說過,一呢,有一圓明園,天天忙,顧不到别處了;二呢,是給老太後慶壽的寺廟,那些花花梢梢的景緻,安上去不合适;三呢,這片地方處處可以用,要拿亭台樓閣填滿了它,也真有點吃力。
”
“噢!”李蓮英聽到最後一句話,深為注意,“這是說地方太散漫了!現在要拿亭台樓閣填滿了它,不一樣也吃力嗎?”
“是!”雷廷昌不慌不忙地答道:“不過那樣子吃力反不讨好。
這座山、這片湖是天然美景,布置得好,不會覺得散漫。
”
他展開圖來,指點着說:“清漪園一共三個部位……。
”
這三個部位,第一是東宮門内的勤政殿和殿西、殿後的寝宮,文武大臣、左右侍從的值宿辦事之處;第二是大報恩殿延壽寺,以及矗立在萬壽山上的九層大塔,位置在全園正中;第三是萬壽山後東面的一處窪下之地,三面山坡,圍着一泓碧水,在蒼松綠竹中,掩映着高低參差的金碧樓台、遊廊小橋,别有情緻。
這就是清漪園附屬的一個小園:“惠山園”。
照雷廷昌與那些将作名匠,細細研究的結果,認為重修此園,不能不利用原有的基址。
勤政殿改名為仁壽殿,殿西建皇帝的寝宮,再後面是慈禧太後的寝宮,在仁壽殿之後,太後寝宮之東,要蓋一座大戲台。
因為太後萬壽,可在此地慶賀,循例賜群臣“入座聽戲”,非有絕大規模的戲台不可。
在全園正中,大報恩延壽寺的遺址,背山面湖蓋一座大殿,規制要崇于仁壽殿,作為皇太後的正殿。
殿後就塔基修建一座佛閣,左右随山勢高下,設置亭台。
至于後山的惠山園,不妨就原來的樣子,重建恢複。
聽到這裡,似乎話已告一段落。
李蓮英不免失望,大緻如舊,了無新意,慈禧太後所叮囑的“新奇有趣”,雖可在一樓一閣中想些花樣,而整個格局,仍不免散漫空曠,隻怕引不起遊興。
立山見此光景,便先提一句:“他們有個想法,真還不錯!
掉句書袋,叫做‘匠心獨運’。
大哥不妨看看。
”
看是看一張圖。
抖開一幅長卷,仿佛工筆彩繪的“漢宮春曉圖”,李蓮英入眼一亮,隻為湖邊似乎綴着一條錦帶,直通兩頭的宮殿,合二為一,格局頓時不同了。
“總管,請看!沿湖修一條千步廊,這頭聯着老佛爺的寝宮,那頭通到佛閣下的大殿。
不相幹的兩處地方,不就拴在一起了嗎?”
這條長廊的好處,在雷廷昌口中真是說不盡,绾合兩處宮殿,隻是其中之一。
頂關緊要的作用是,長廊本身就是一勝,雖然長有二百七十餘間之遙,但造得蜿蜒曲折,每隔數十步,布置一座歇腳的亭子,或者通往臨湖的軒榭,将來玉辇所止,随處閑眺,朝晖夕蔭中的山色湖光,直撲襟袖,仿佛萬壽山、昆明湖就是自己庭園中的假山魚池了。
再從湖面北望,本來空岩宕地,隻能遙觀山色,有了這條長廊,便覺得翠欄紅亭隐約于碧樹之間,平添無數情緻。
如果遇到萬壽或其他的慶典,長廊上懸起萬盞紗燈,璀璨五色,疊珠累丸般自東而西,入夜遠望,更為奇觀。
總而言之,有了這條長廊,園中的布局,便通盤皆活。
李蓮英表示滿意,他也相信,慈禧太後對這一設計,也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