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能吃了嗎?”李蓮英雙手一攤,“柴米又在那兒?如今是七爺當家,不跟他要跟誰要?”
“先不跟當家人要也不要緊。
”
“怎麼呢?不正應着那句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不要緊!自有人能墊。
”
這“自有人”當然是立山本人。
李蓮英聽他口氣太大,驚異之餘,不免反感,“兄弟,”他用譏刺的口吻說:“你有多少銀子墊?”
“大哥面前不敢說假話,我是蘇州人說的‘空心大老官’。
不過,大家都知道有大哥撐我的腰,就放心我了。
”立山從容答道:“第一,興工少不得幾家大木廠,墊料墊工都願意;第二,監工采辦少不得在内務府還要用些人,他們在外面都挪得動,也墊得起。
”
那一頂“有大哥撐我腰的高帽子”,将李蓮英罩住了,他點點頭說:“這還罷了!不過,墊款一時收不回,可别抱怨。
”
“錢有的是。
隻要大哥得便跟上頭回一聲,知道有這筆墊款,要收回也容易。
”
這短短兩三句話,在李蓮英便有兩個疑問,第一是錢在那裡?第二是何以見得收回容易?當然,立山有一套解釋。
錢在部庫。
他告訴李蓮英說,從閻敬銘當戶部尚書以來,極力爬梳剔理,每年都有巨額節餘,詳細數目雖無法知悉,但估計每年總有一兩百萬。
這筆款子,閻敬銘是仿照大清全盛時代的成例,積蓄成數,不輕易動用,專備水旱刀兵不時之需。
因此,對外也是秘密的,甚至慈禧太後都不見得知道。
自從總司國家經費出納的“北檔房”為閻敬銘力加整頓,打破滿員把持的局面,指派廉能的漢缺司員掌理之後,他要有意隐瞞這筆巨款是辦得到的。
這筆巨款,照立山的看法是可以提用的,隻要閻敬銘不加阻撓,換句話說,戶部尚書換一個肯聽話的人,憑皇太後的懿旨,幾百萬銀子,叱嗟可辦。
“原來如此!”李蓮英還有些不大相信,“我也聽說,閻尚書積得有錢,但也不至于有那麼多吧!”
“有!”立山斷然決然地說,“我是聽戶部的老書辦說的,錯不了!”
“好,就算有。
”李蓮英又說,“就算上頭肯交代提用,可是這筆款子交給誰來用?總得有個衙門出印領啊!”
這就是說,如果是由海軍衙門或者工部出印領,再轉撥奉宸苑領用,其間便費周折,對歸還墊款,一定要先追根問底,如說是奉懿旨辦理,懿旨卻又何在?那時候慈禧太後亦不便出面說一句:“不錯,是有這回事!”數目到底太大,不便這樣子苟且。
理會得此中深意,立山深深點頭,“大哥說得是!”他說,“這筆款子當然撥給内務俯,現在咱們動工,亦當作内務府每年照例的修繕辦理,不用動折子,也不用下上谕,一切都是面奉懿旨。
不過……。
”立山欲語不語,似乎有礙口的地方。
“怎麼?兄弟!”李蓮英說,“在我面前,有什麼話不能說的?”
“内務府人多主意也多。
說句洩底兒的話,有好處争着來,要辦事都往外推。
如今修園照内務府常年修繕的例子辦,隻怕沒有一位能挑得起這副擔子。
我呢,奉宸苑的郎中,連我們堂官都得聽内務府司官的,那還有我說話的份兒?修三海是七爺在管,凡事直接打交道,越過内務府這一層,不算我失禮。
現在可又先不讓七爺知道這回事,大哥,我可真有點兒有力使不上了。
”
話說得相當含蓄,但李蓮英一聽就明白,而且深有同感。
為了辦事方便,慈禧太後交代下來,他直接告訴立山,如臂使指,十分方便。
倘或要經過内務府大臣一層一層轉下來,不特多費周折,原來的意思,保不定就會走樣,并且有些話也不便說。
這一層于公于私的關系都很大,得要好好作個安排。
于是他點點頭說:“我知道了。
我自有道理,反正準教你痛快就是了!”
“謝謝大哥!”立山笑嘻嘻地請了個安。
“空口說謝怎麼樣?”李蓮英開玩笑似地答說,“‘有寶獻寶’,快拿出來吧!我得趕回宮去。
”
“有,有!”立山一疊連聲地答應。
李蓮英喜愛“奇技淫巧”之物,立山經常替他預備一些。
這天捧出來的是一包西洋玩物,從金發碧眼的西洋春冊到會走路的洋娃娃,總計十來件之多,足供他晚來無事,消遣好幾個長夜之用。
※※※
在歸途中,李蓮英就替立山想到了一個好缺,但是這個缺亦不是能随便調動的,先得仔細看看,有什麼機會能攆掉舊的,才能補上新的。
因此,他這天回宮,隻誇贊立山的好處,說他辦事實心實意,幹練爽利,既有擔當,又肯任勞任怨。
接着便提到挑個日子,預備上清漪園去實地勘察一番,再畫圖樣進呈。
話很多,卻始終不露如何給立山調個差,得以直接指揮的意思。
“好啊!”慈禧太後很贊成李蓮英去看一看。
因為他每次看了什麼回來,耳聞目見,講得清清楚楚,就等于她親聞目睹一樣,“你就在這三兩天裡頭,好好去看一看。
先畫個地形圖來。
”
“奴才就後天去吧!”
“後天?”慈禧太後想了一下說:“我本來想後天去看看長春宮搭的戲台,那就改在明天去看。
”
長春宮搭戲台是這年興出來的花樣,為的是傳召外面的戲班子方便,為此慈禧太後特地移居儲秀宮,而長春宮的戲台,限期九月底“報齊”,這天是九月二十六,離限期還有四天,依内務府辦事的習慣,一定還不曾搭妥當。
李蓮英本想勸阻,到了限期那天再去看,話都到了口邊,靈機一動,将要說的話縮了回去,響亮地答一聲:“是!”
次日朝罷,傳過午膳,慈禧太後向李蓮英說道:“繞繞彎兒去!”
她每天飯後,總在殿前殿後走走,其名為“繞彎兒”,其實是為了消食。
繞彎兒的時候,照例也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