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九章

首頁
    在醇王頭上。

    不是說他‘逢君之惡”,而是本乎春秋賢者之意,認為他不能據理力谏,未免過于軟弱。

    就這一點上,恭王與他的賢愚便極分明,這幾乎已成定評。

     然而翁同龢卻比較能體諒醇王的苦衷,“醇邸的處境甚難。

    ”他說,“要避擅專的嫌疑,就不能不唯命是從,千錯萬錯……,唉!”他又不肯說下去了。

     “千錯萬錯,錯在不甘寂寞。

    ”松溎說得很率直,“如果不是他靜極思動,就不會有恭王被逐,軍機全班盡撤的大政潮。

     到今天,安富尊榮,優遊歲月,何來如許煩惱?” 話說得太深了,翁同龢與孫家鼐都不肯再往下談。

    做主人的置酒款客,取出珍藏的書畫碑帖來展玩品評,而松溎對此道的興緻不高,所以談來談去又談到時事了。

     幾杯佳釀下肚,松溎趁着酒興,越發放言無忌,“今上的福分,恐還不如穆宗。

    ”他說,“就拿立後來說,當年穆宗遠離中宮,是有激使然,加以宮闱中有‘大力’幹預,以緻有後來的彌天巨禍。

    然而穆宗與嘉順皇後之間,相敬如賓,琴瑟調諧,至少也是一種福分。

    今上呢,方家園的皇後,未曾入宮,隻怕就注定了是怨偶……。

    ” “壽泉!”翁同龢喚着他的别号,打斷他的話說:“酒多了。

    ” “我不是醉話,是實話。

    外面有人說,皇後的福分,也隻怕有限。

    試看,冊立未幾,有太和門的奇災,這就象民間新婦妨夫家那樣,不是好征兆。

    ” “偶然之事,無須穿鑿。

    壽泉,來,來,請!這松花江的白魚,來之不易,别辜負了口福。

    ” 孫家鼐亂以他語,松溎卻越說越起勁:“今上實在是天下第一苦人,五倫之中,僅剩得一倫,你想,可憐不可憐?” “僅剩得一倫!”翁同龢不由得要問,“是那一倫?” “就那一倫,也還得看将來。

    ”松槻說道,“‘父子’一倫,在皇上最苦,這不用說;雖有‘兄弟’,并無手足之親,這一倫雖有似無;做皇帝的沒有‘朋友’,更何須說;‘夫婦’一倫,眼看也是有名無實的了。

    ” 話是有些過甚其詞,但大緻與實情不差,尤其是父子一倫,在皇帝是隐痛。

    所以翁、孫二人,默然無言,靜聽松溎再往下談。

     “今上隻剩下君臣一倫了。

    五倫的君臣,原非為君立論,聖人垂教,重在勉事君者以謹守臣道。

    為人臣者,能得君之專,言聽計從,如昭烈帝之與武侯,所謂如魚得水,亦是人生難得的際遇,即使其他四倫不足,“亦可以稍得彌補。

    ”松溎略停一下又說:“我在想,今上實在是雖君亦臣,慈禧太後雖母亦父,母子實同君臣。

    歸政以後,而慈禧太後果然能完全放手,以萬壽山色、昆明湖光自娛,優遊頤養不顧政務,那麼今上的君臣一倫,總算是占到了。

    然而,今日之下,亦還言之過早。

    ” 這段話說得很深,翁同龢與孫家鼐,都在心裡佩服,隻是表面上卻不能承認他所析之理。

    而翁同龢又有進一步但相反的看法。

     “君則君,臣則臣。

    縱如所言,我輩能謹守臣道,善盡輔佐,讓皇上能暢行大志,這才算是全了君臣一倫。

    ” “說得是!”松溎看着孫家鼐說:我輩亦唯有以此上慰聖心了。

    ” ※※※ 一開了年,局勢外弛内張。

    從表面上看,大婚費用一千多萬,帶來了很興旺的市面,諸工百作,直接間接都沾着光,無不笑逐顔開。

    加以這年本是己醜會試正科,各省舉子為了順便瞻仰大婚盛典,多提早在年内到京。

    又因為明年還有恩科,如果本年場中不利,不妨留在京裡用功,免得往返跋涉,所以都帶足了盤纏,而且大都懷着得樂且樂,先敞開來花一花再說的念頭,使得客棧酒樓、戲園妓館,買賣更盛,紙醉金迷,好一片升平氣象。

     暗地裡卻有許多令有心人不安的情勢存在。

    正象新紮制的太和門那樣,俨然畫棟雕梁,幾乎可以亂真,而外強中幹,内裡朽木爛紙一團糟。

    一個月以前,反對修建津通鐵路的十幾道奏折,都為海軍衙門壓了下來,一班看得透、想得深的清剛耿直之士,便計議着要用釜底抽薪的治本之計。

     其中最認真的就是山西道監察禦史屠仁守。

    他是湖北孝感人,同治十三年的翰林,由編修轉禦史,風骨棱棱,是清流中的後起之秀。

    他對于醇王一系,千方百計攻擊恭王,以及創立海軍衙門,侵奪軍機處與總理衙門的職權,形成政出多門的混亂現象,深惡痛絕。

    所以凡是醇王及海軍衙門的敝政,如變相賣官鬻爵的“海軍報效”等等,無不大肆抨擊。

     反對津通鐵路的修建,屠仁守的态度極其堅決。

    這個把月以來,他一直在盤算,此事是李鴻章所主張,而恃醇王為護符。

    不去醇王,不能攻李鴻章,所以釜底抽薪之道,即在攻掉醇王。

     就在這時候,海軍衙門與軍機處奉旨妥議群臣奏請停辦津通鐵路一案,有了初步結果。

    由醇王與禮王世铎聯銜複奏的折子,洋洋數千言,将言官、翰林、部院大臣所上的七個折子,駁得體無完膚,最後的結論是:“言者之論鐵路,乃雲:‘即使利多弊少,亦當立予停止。

    ’此臣等所甚不解也。

    現當大婚,歸政舉行在即,禮儀繁重,諸賴慈慮親裁。

    臣等以本分應辦之事,若然局外浮議,屢?龜?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