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章

首頁
    覺得并沒有什麼不對。

    禦史與司員,品級相近,而身分大不相同,屠仁守建言不當,不教他再負言責,這個處分,順理成章。

    而況調了司員,也還須“革職留任”,處罰已經很重了。

     話雖如此,慈禧太後的意向不明,不便貿然發言,皇帝便先擱了下來,再看第二個。

     第二個奏折是去年七月剛調補了河道總督的吳大澂所上。

    皇帝一看事由是:“請饬議尊崇醇親王典禮”,心裡便是一跳,看得也越仔細了。

     奏折中一開頭先稱頌醇王,說他“公忠體國,以謙卑謹慎自持,創辦海軍衙門各事宜,均已妥議章程,有功不伐,為天下臣民所仰望。

    ”然後提到醇王的身分:“在皇太後前則盡臣之禮,在皇上則有父子之親。

    ” 這句話又使得皇帝一震,但不能不出以鎮靜,往下讀到“我朝以孝治天下,當以正名定分為先。

    凡在臣子,為人後者,例得以本身封典,貤封本生父母。

    此朝廷錫類之恩,所以遂臣子之孝思至深且厚。

    屬在臣工,皆得推本所生,仰邀封诰; 況貴為天子,而于天子所生之父母,必有尊崇之典禮。

    ” 話是說得不錯,可是天子與臣子,何得相提并論?臣子貤封父母,連象赫德這樣的客卿,都可錫以三代一品封典,而皇帝的本生父,不能也尊以皇帝的大号,不然豈不是成了太上皇帝? 皇帝知道,犯諱的事出現了!不自覺地偷觑了一眼,隻見慈禧太後在閉目養神,臉色雖很恬靜,卻别有一種深不可測的神态。

    因而越發小心。

     再看下去,是引用孟子“聖人人倫之至”的話,認為“本人倫以至禮,不外心安理得。

    皇上之心安,則皇太後之心安,天下臣民之心,亦無不安。

    ”皇帝覺得正好相反,這個奏折上得令人不安,且再看了再說。

     這下面的文章就很難看了,考證宋史與明史,談宋英宗與明世宗的往事,緊接着引用乾隆《禦批通鑒輯覽》中,關于宋英宗崇奉本生父的論據,作了一番恭維。

     乾隆雄才大略,而身分與常人不同,所以論史每有無所忌諱的特殊見解。

    對于明朝的“大禮議”,認為明世宗要推尊生父,本屬人子至情,臣下一定要執持宋英宗的成例,未免不近人情,說是世宗對本生父興獻王,“以毛裡至親,改稱叔父,實亦情所不安。

    ”因此,乾隆認為在群臣集議之初,就早定本生名号,加以徽稱,讓世宗對生父能夠稍申敬禮,略盡孝意,則張锺、桂萼之流,又那裡能夠針對世宗内心的隐痛,興風作浪?這意思是能一開頭就讓世宗追尊生父為興獻皇帝,使他盡了人子之禮,就不會有以後君臣之間的意氣之争,而掀起彌天風波。

     吳大澂引用乾隆的主張,自以為是有力的憑借,振振有詞地說:“聖訓煌煌,斟酌乎天理人情之至當,實為千古不易之定論。

    本生父母之名不可改易,即加以尊稱,仍别以本生名号,自無過當之嫌。

    ” 看到這裡,皇帝大吃一驚,警覺到自己必須立刻有個嚴正的表示,否則不僅自己會遭受猜忌,而且亦将替生父帶來許多麻煩。

     “吳大澂簡直胡說。

    ”皇帝垂手說道:“兒子想請懿旨,把他先行革職拿交刑部治罪。

    ” “也不必這麼嚴厲。

    把事情弄清楚了,讓普天下都明白,如今究竟是誰當皇帝,将來又是該誰當皇帝,這才是頂頂要緊的事。

    ”慈禧太後接着又說:“我倒問你,你看吳大澂的議論,錯在那兒?” “不但錯,簡直荒謬絕倫。

    ”皇帝答道:“高宗純皇帝的本意,興獻王已經下世,尊為皇帝,加上徽稱,不過是一個虛的名号,無害實際。

    如果明世宗入承大統,而興獻王在世,純皇帝一定不會發這麼一個議論。

    ” “對了!”慈禧太後點點頭:“吳大澂的意思,要大家會議醇王的稱号禮節。

    我就想不明白了,已經是親王了,還能改個什麼稱号,真的當太上皇帝?那一來,該不該挪到甯壽宮來住?我呢,莫非還要三跪九叩朝見他?” 這話其實是無須說的,而慈禧太後居然說了出口。

    雖是絕無可能的假設之詞,聽來依然刺耳驚心,皇帝不由得就跪下了。

     “那是萬萬不會有的事。

    吳大澂太可惡了,說這麼荒唐的話,非重重治他的罪不可。

    ” 皇帝是這樣憤慨的神色,慈禧太後當然覺得滿意,卻還有些不放心,因為她很有自知之明,皇帝對自己一直是畏憚多于敬愛。

    這時候看來很着急,過後想想,或許會覺得吳大澂的話,不無可取。

    總要讓他知道,這件事鐵案如山,醇王不管生前死後,永遠是親王的封号,才能讓皇帝真正死了那條心。

     這樣想停當了,她和顔悅色地說:“你起來。

    我知道你很明白事理。

    不過,當初為了你的繼統,鬧成極大的風波,甚至還有人不明不白送了命,隻怕你未必知道。

    ” 這是指光緒五年穆宗大葬,吏部主事吳可讀奉派赴惠陵襄禮,事畢在薊州三義廟,服毒畢命,作為屍谏,遺疏請為穆宗立後一事。

    那時皇帝隻得九歲,仿佛記得慈安太後一再贊歎:“吳可讀是忠臣!”而慈禧太後卻說:“書呆子可憐!”除此以外就不甚了然了。

     此時聽慈禧太後提到,便即答道:“當時吳可讀有個折子,兒子還不曾讀過,倒要找出來看一看。

    ” “原來你還不曾看過這個折子?”慈禧太後訝然地:“毓慶宮的師傅們,竟不曾提過這件事?” “沒有。

    ” “那就奇怪了!這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