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十一點鐘開的船,此刻應該過煙台了。
”
“這是不幸中的大幸,如果坐了招商局的船,一到上海,就會落入羅網!太古公司是英國人的,想來不要緊了!隻是,”
譚嗣同蹙眉問道,“幼博如何?”
“南海先生”是指康有為,而幼博是康廣仁的别号。
兄弟倆的遭遇有幸有不幸,梁啟超黯然答道:“看來終恐不免!聽說至今還拘禁在步軍統領衙門,這就不是好事。
”
“幼博不是能慷慨赴義的人,三木之下,何求不得?我很擔心他會說出不該說的話!這也不去提他了。
你的打算怎麼樣?”
“茫然不知!隻好看情形再說。
”
“你應該到日本去!不有行者,無以圖将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
”譚嗣同面色凝重地說:“杵臼、程嬰,我與足下分任之!”
那是“趙氏孤兒”的故事,譚嗣同以公孫杵臼自命,而被視作程嬰的梁啟超,卻認為情況不同,譚嗣同可以不必犧牲,随即又勸:“複生,你不必膠柱鼓瑟……。
”
“不!”譚嗣同不容他說下去,“我此來不是求庇于人,是有事奉求。
畢生心血在此,敬以相托。
”
說着,他打開随身攜帶的包裹,裡面是一疊稿本,第一本名為“仁學”;第二本名為“寥天一閣文集”;第三本名為“莽蒼蒼齋詩集”;另一本是雜著,有談劍的、有談金石的、有談算學的。
此外還有一個拜匣,裡面所貯的,都是他的家書。
梁啟超十分鄭重地接了過來,先問一聲:“我應該如何處置?”
“幾封家信,得便請寄回舍間。
”譚嗣同又指着稿本說:“這些,總算是心血所寄,其中或者有片言隻語可采,敬煩删定。
至于會不會災梨禍棗,非我所能計了!”
這是希望刊印遺集的意思,梁啟超自然明白,也衷心接受了付托。
隻是猶望譚嗣同能夠僥幸免禍,自不願提到任何身後之名的話,隻肅然答道:“尊著藏之名山,傳之後世,是一定的。
‘删定’一語也不敢當,将來再商量。
至于刻版印刷之事,我倒也還在行,理當效勞。
總之,你請放心,如能幸脫羅網,我替你一手經營。
”
“這,”譚嗣同欣然長揖,“我真的可以放心了。
”
說完作别,卻是城門已閉,為他們平添了一個生離死别之際,猶得以傾訴生平的機會,直到王管事叩門,才截斷了他們的長談。
得知王五來訪,譚嗣同大感意外,梁啟超慕名已久,亦很想見一見。
可是王管事責任所在,力勸梁啟超不可多事,萬一洩露行藏,要想逃出京去,怕會招緻許多阻力,不能如願。
“你就聽勸吧!”譚嗣同說,“他能進城,我就能出城,即此拜别!”
這一次是真正分手了。
譚嗣同拱拱手,頭也不回地往外走,由王管事領着,一直去看王五。
“五哥,你的神通真是廣大!怎麼進城來的?”“說來話長。
”王五向王管事兜頭一揖:“宗兄,我先跟你老告罪,能不能讓我跟譚大爺說兩句話?”
王管事有些答應不下。
他雖知王五的名聲,但對俠林中的一切是隔膜的,隻聽說過許多恩怨相循的故事,怕王五說不定是來行刺的,所以有些不大放心。
王五是何等人物,“光棍眼,賽夾剪”,立刻就從他臉上看到心裡,将靴頁子裡一把攮子拔了出來,手拈刀尖,倒着往前一遞,同時說道:“這你該放心了吧!再不放心,請你搜我一搜。
”
這一下,譚嗣同也弄清楚了是怎麼回事。
趕緊向王管事說道:“不要緊!不要緊!王五哥是我的刎頸之交。
”
“是,是!”王管事有些惶恐,退後兩步說:“王五爺,你可别誤會!你們談,你們談。
”一面說,一面倒着退了出去。
“大少爺,”王五這才談入正題,“日本公使怎麼說?肯不肯給你一個方便。
”
“嗐!五哥,你誤會了,我不是來求庇護的,隻不過平時好弄筆頭,有幾篇文章,幾首詩舍不得丢掉,來托一個朋友保存。
”譚嗣同緊接着說:“五哥,咱們走吧!你能進來,就能出去,我跟你出城,還是到咱們約會的地方細談。
”
“這怕不行!我受人之托,得先到錫拉胡同去打聽一個消息。
”
接着,王五将無意邂逅秦稚芬,受他所托來探查張蔭桓的安危,因而得此意外機緣的經過,約略相告。
譚嗣同靜靜聽完,歎口氣說:“讀書何用?我輩真該愧死!”
“你也别發牢騷了!如今該怎麼辦,得定規出來,我好照辦。
”
“五哥,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你先到錫拉胡同去辦事。
回頭出了城,還是在糖房胡同等我。
我想,關城一定是為了捉康先生,如果知道康先生已經脫險,城門立刻會開。
我就由這裡直接到糖房胡同找你去。
”
“是了!一言為定。
”王五起身說道:“城門一開,我就會派人在宣武門等。
”
說罷告辭,出東交民巷,由王府井大街一直往北,過了東安門大街,就是八面槽,過去不遠,街西一條直通東安門外北夾道的長巷,就是錫拉胡同。
王五不知道那座房屋是張蔭桓的住宅,不過,從東到西,走盡了一條胡同,并未發現有何異狀。
如說張蔭桓被捕,這種奉特旨查辦的“欽案”,一定會有兵丁番役巡邏看守。
照眼前的情形看,張蔭桓自是安然無事。
話雖如此,到底得找人問個清楚,回去才能交代。
就這時腹中“咕噜噜”一陣響,清晨到此刻下午兩點,隻喝過一碗豆汁,實在餓了,且先塞飽肚子再作道理。
念頭剛剛轉定,忽然靈機一動,何不就在飯館裡打聽張蔭桓的事?他定定神細想,這裡有兩家有名的飯館,一家叫玉華台,掌櫃籍隸淮安,那裡從前是監務、河工、漕運三個衙門的官員彙聚之地,飲馔精細,海内聞名。
這家玉華台新開張不久,但已名動九城,薄皮大餡的小籠包子稱為一絕,但不會吃會鬧笑話,兩層皮子一包湯,第一不能用筷子挾,一挾就破;第二入口不能心急,不然一胞油湯會燙舌頭。
會吃的撮三指輕輕捏起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