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六章

首頁
    日報》,不久改名為《中外日報》,銷路極暢。

    有此為民喉舌的利器在手裡,經元善的提議,便很容易地激起了波瀾壯闊的聲勢,由于汪康年的支持,第二天到上海電報局自願列名電請總署代奏的士紳名流,計有一千二百餘人之多。

     電報到京,總理衙門的章京不敢怠慢,立即先将正文送到慶子府,隻見電文是:“總署王爺中堂大人鈞鑒:昨日卑局奉到二十四日電旨,滬上人心沸騰,探聞各國有調兵幹預之說,務求王爺中堂大人,公忠體國,奏請聖上力疾臨禦,勿求退位之思,上以慰太後之憂勤,下以弭中外之反側,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卑局經元善暨寓滬各省紳商士民一千二百三十一人合詞電奏。

    ” 這使得慶王大感意外,他原以為可能有不怕死的言官,會步吳可讀的後塵,上折奏谏,不想小小一個并無言責的候補知府,會有此舉動!他心裡在想,這經元善的腦袋或許不會丢,紗帽是丢定了。

     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卻真不小。

    應不應代奏,慶王一時拿不定主意,姑且将電文抄錄一份,先派專差送了給榮祿再作道理。

     不久,榮祿親自登門,同時,一千二百三十一人的名單亦已譯完送到。

    列名的人,有汪康年同榜,現任翰林院編修的蔡元培、名重一時的章炳麟等等。

    此外,所謂“海内四公子”倒也有一半在裡頭:丁日昌的兒子丁惠康與吳長慶的兒子吳彥複。

     “仲華,你看怎麼辦?快過年了,莫非還惹皇太後生一場閑氣?” “生氣是免不了的,可不是閑氣!”榮祿指着電文說:“憑‘探聞各國有調兵幹預之說”這一句,就不能不代奏。

    ” “‘探聞’之說,不一定靠得住。

    ” “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 “好!這麼說,就準定代奏。

    可是,咱們得有話啊?” “當然。

    ”榮祿沉吟了一會說,“這件事當然不宜宣揚,也不便批複。

    不過光是留中也不行,那些人還會鬧。

    現在得想個法子,讓他們、讓洋人知道,皇上還是照舊當皇上。

    人心一定,自然就沒有什麼可以鬧的!” “說得是!我倒想到一個題目,皇上明年三旬壽辰,本來不宜舉動,現在倒似乎以有所舉動為宜了。

    ” “題目是好題目,文章很難做。

    輕了,不足以發生作用,重了,太後未必樂意,端王也會跟咱們結怨家。

    這得好好商量。

    ” 于是置酒消寒,秘密斟酌停當,第二天一早上朝,榮祿特意不到軍機處,也不邀其他總理大臣,由慶王遞牌子,搶頭一起見着了慈禧太後。

     兩宮同禦,平時不大容易說話,而這天的話卻正要當着後帝在一起的時候說。

    慶王将電文抄件呈上禦案以後,不等慈禧太後開口,搶先說道:“上海的紳商士民,全是誤會。

    宮中上慈下孝,立大阿哥的本意,在上谕中亦已經說得很明白。

    南邊路遠,難免有些道聽途說的傳聞,不過這個電報的本意是怕洋人調兵幹預,并沒有其他情節。

    奴才兩個覺得不理他們最好。

    ” “不理,”慈禧太後問道:“不鬧得更厲害了嗎?” “隻要皇上照常侍奉皇太後視朝,大家知道誤聽了謠言,當然不會再鬧。

    要再鬧,就是别有用心,莫非朝廷真的拿他們沒奈何了?” 這話說得很中肯,慈禧太後對民氣的“沸騰”,不足為慮,可是,“洋人呢?”她問:“不說要調兵來嗎?” 聽得這一說,慶王和榮祿都格外加了幾分小心。

    他們倆昨天反複推敲的結果,便是決定引慈禧太後發此一問,然後抓住這個題目,一步一步去發揮。

     “他們也不過聽聞而已。

    道聽途說,也信不了那麼多!” 慶王越是不在乎,慈禧太後越關心,因為過去幾次外患,都因為起初掉以輕心,方始釀成巨禍,“‘微風起于蘋末’,”她說了一句成語作引子,接下來用告誡的語氣說:“若說洋人從他們國内調兵來,那是胡說,包裡歸堆才兩三天的工夫,要調兵也沒有那麼快,那班人更不能那麼快就有消息。

    也許是南邊的洋兵往北調,這可是萬萬不能大意的事!” “這……,”慶王答說:“得問榮祿,奴才對軍務不在行,不敢妄奏。

    ” “那麼,榮祿你看呢?” “奴才正留意着呢!”榮祿答說:“上海倒是有幾條外國兵船往北開。

    不過,遊弋操練,也是常有的事。

    奴才隻看它船多不多,是不是幾國合齊了來?如果不是,就不要緊!” “到底是不是呢?先不弄清楚,等看明白情勢不妙,那時再想辦法可就晚了。

    ” “是!”榮祿故意沉吟了一下,“不過,回老佛爺的話,預先想法子也很難。

    洋人拿立大阿哥就是皇上要退位作借口,咱們又不能給人畫把刀,說皇上一定不會退位。

    若是有個法子,讓洋人知道,深宮上慈下孝,誰也挑撥離間不了,也許倒死了心了。

    可是,這也不能明說,一落痕迹,反為不妙!” “不落痕迹呢?可有什麼法子?” “是!” 在這榮祿有意沉默之際,慶王突然開口:“奴才倒有個法子!皇太後慈恩,那天交代,皇上明年三旬萬壽,應舉慶典。

    聽說軍機處怕事無前例,容易引起誤會,奏請暫緩頒旨。

    如今正不妨仍舊頒懿旨,想來皇上孝順,一定謙辭。

    這麼一道懿旨,一道上谕,先後明發,不就看出來上慈下孝了嗎?” “是嗎?”慈禧不以為然,“這麼做法,一望而知想遮人耳目。

    ” “那,那就真個舉行慶典。

    ” “不!”一直不曾開口的皇帝,似乎忍不住了,“皇太後有這個恩典,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