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九章

首頁
    !”他說,“這種有名無實的東西,隻能唬老趕,端出來不是叫立四爺笑咱們寒碜?” 聽差毫無表情地說:“還有個火鍋。

    ” “有些什麼東西?” “關外捎來的野味。

    ”聽差答說,“樣數不少。

    ” “那還罷了。

    我也懶得動了!”李蓮英看着立山問:“就在這兒吃,好不好?” “那兒都好。

    ” 于是聽差悄然退出。

    不一會複又回身入内,打起簾子,另有兩個人擡着桌面,接踵而來,是仿上方玉食的辦法,一張桌面往大理石方桌上一套,現成的兩副杯筷,六碟小菜。

    所用的五彩瓷器,立山入眼便知,是富貴人家都難得一見的整桌的康熙窯。

     六個碟子在精于飲馔的立山看,亦知别有講究,宣威火腿,西安臘羊肉,錦州醬菜,都是市面所無的珍物,本地出産的隻有一碟小黃瓜,非時之物,昂貴非凡,一條就值一兩銀子。

     “喝什麼酒?” “還是南酒吧!” 南酒就是紹興酒。

    李蓮英“在理”,自己煙酒不沾,但家有酒窖,為立山開了一壇十來年陳的花雕,是十斤的小壇,說明白,立山喝不完得帶走。

     “菜不多。

    ”聽差為主人聲明,“火鍋不壞,讓四爺留着量吃火鍋。

    ” 等火鍋端上來,聽差報明内容,是滿腹皆黃的“子蟹”熬的湯,内有關外來的“冰雞”,就是野雞,但非極肥的不作冰雞,是内府貢品,連王府都難得吃到的。

    此外有遼河的白魚,寶坻的銀魚,以及來自東南的海味,總共報了有十五六樣之多。

     “唉!”立山歎口氣,作出豔羨的神态,“飲食上頭,我也算講究了!誰知道竟不能比!” “那也是四爺。

    ”聽差答說,“差不多的客人,可用不着這麼講究,貨賣識家。

    ” 聽得這一句恭維,立山越發高興,快飲豪啖,李家主仆都很高興。

    吃完已經快九點鐘了,立山知道李蓮英睡得早,便很知趣地摸摸肚子說:“不行!我得走了。

    ” “怎麼着?肚子不舒服?”李蓮英很關切地問。

     “不是!”立山笑道,“我那能那麼洩氣,吃一頓好的就鬧肚子。

    我是想趕快回家,灌普洱茶去。

    ” 普洱茶消食,這是表示他吃得太飽了。

    李蓮英便吩咐聽差:“去看看,冰雞、白魚,還有不?給立四爺帶點兒回去!” 立山也很高興,因為物輕意重。

    多日來因為與載瀾結怨,耿耿于懷之際,亦不免惴惴不安,如今有李蓮英的解譬慰勸,情意稠疊,便覺有恃無恐,大感輕松。

    因而出手更加豪闊,對李家下人,一賞便是二百兩銀子之多。

     ※※※ 假皇帝的疑案,終于告一段落。

    從湖北傳來的消息,張之洞曾經親自提訊楊國麟,供了實話,說是本名叫李成能,山西平遙人,原來在京師做生意,隻為性好遊蕩,結交了好些損友,以緻破家。

    其後受了一名“會匪”洪春圃的教唆,異想天開,串成這麼一個騙局。

    原意是由兩湖到兩廣,隻要有那個封疆大吏入彀,便打算大大地騙一筆錢,遠走高飛,逃往外洋。

    這話是否實在,洪春圃又是何許人?張之洞都未細問,反正悖逆狡詐,罪在不赦,秘密處決以後,密電軍機處報聞,就此了卻這重公案。

     有人說:李成能口中的所謂“洪春圃”,實無其人,而教唆他串演這個荒唐騙局的,乃是一個陝西人李來中。

    此人從小就習聞他的“同鄉先輩”李闖王、張獻忠的種種傳說,洪秀全金田起事,“天京”開國的始末,亦聽得很不少,因而頗有大志,亦工于心計。

    他暗地裡思量,從古帝王創業,不外乎三條路子,一是一方勢豪義名在外,時逢亂世,衆望所歸,起事奪天下;二是占山為寨,招兵買馬,由抗官府而抗朝廷;三是借神道設教,盅惑鄉愚,見機行事。

    忖量自己的身分、力量,隻有第三條路子可走。

    因此,早就有了一個伏筆,編造了一段詭谲的故事,說他母親生他時,曾夢見神龍,八字中又有“三辰”之異。

    不說“四辰”就是他的高明之處,留下一點缺陷,更容易使人相信。

    當然,這些話他自己是很少提到的,甚至有時還裝出諱莫如深,唯恐惹禍的模樣,隻用種種暗示來散布他的身世之異。

    加以善用小恩小惠,而急人之急,又真能做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地步,所以在他的家鄉,很結了一些死黨。

     又有一說,同治初年,西北回亂,董福祥起于安化,潰勇饑民相附,聚有十餘萬之衆,犯綏德、窺榆林,聲勢浩大,其後為劉松山所敗。

    當董福祥被困危急時,李來中救過他的性命,因而結義為異姓手足。

    董福祥後來投降做官,一帆風順,曾經想提拔李來中,而他不受,并且亦不承認跟董福祥有此一段淵源。

    其中真相,無人能說,不過李來中的身分,卻反因此而提高了。

    這又是他的高明之處,如果承認了,不過董福祥的義弟而已,身分亦高不到那裡去。

     李來中下的是水磨工夫,工夫雖深,磨來磨去磨成一根繡花針,不成其為大器。

    但陝甘自左宗棠西征後,着力經營,亂源已遏,并無可以号召起事的機會,直到毓賢在山東與洋人為仇,才發現有了可乘之機。

     到了山東,李來中很快地跟義和拳搭上了線,随即策動朱紅燈在平原起事。

    朱紅燈自稱明朝的後裔,是明朝的後裔,志在複明,當然反清。

    卻又打出“扶清滅洋”的旗号,兩相矛盾,而另有作用。

    原來“扶清滅洋”這句口号是應付官府的擋箭牌,不想大合毓賢的胃口,暗中庇護,釀成大亂,平原、高唐、荏平、長清一帶,無端而起刀兵。

    朱紅燈最後兵敗被擒,毓賢還想設法替他開脫,不道袁世凱接任山東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