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章

首頁
    釋,“回王爺的話,”他說:“世凱不敢故違定制,隻是負弩前驅之意。

    ” 這層意思是慶王所不曾想到的,等弄明白了,卻深為感動。

    負弩前驅是漢朝地方官迎接天子之禮,袁世凱師法其意,固不僅在于對親貴的尊禮,而是他自己表明,在慶王面前他不過如亭長之流的末秩小吏而已。

    以疆臣領袖的直隸總督,肯如此屈節相尊,在慶王是極安慰、極得意之事,因此,即時就另眼相看了。

     “慰庭,你言重了!真不敢當。

    ”慶王攜着他的手說:“咱們一起下車。

    ” 車門狹了一點,難容兩人并行,袁世凱便側着身子将慶王扶下踏級,步上地毯。

    而擎槍緻敬的隊伍,卻又變了隊形,沿着地毯成為縱隊,隊官一聲口令,盡皆跪倒。

    地毯的另一面是以周馥為首文武官員,垂手折腰,站班迎接。

    慶王經過許多迎來送住的場面,都不甚措意,唯獨這一次,覺得十分過瘾。

    不由得笑容滿面,連連擺手,顯得很謙抑似地。

     到得行邸,布置得十分講究,親王照例得用金黃色,所以桌圍椅帔一律用金黃緞子,彩繡五福捧壽的花樣,益覺富麗堂皇,華貴非凡。

    慶王心裡在想,難為他如此費心,大概雖不及兩宮,總賽得過李蓮英。

     這時,袁世凱已換了衣服,全套總督的服飾,率領屬下參見,行了兩跪六叩的大禮,方始有一番照例的寒暄。

     “世凱本想親自進京去接的,隻為消息來得晚了。

    ” 這話就說錯了。

    兩宮入境,總督扈跸,何能擅自進京去接親王?不過,袁世凱的神情異常懇切,所以慶王不以為他在撒謊,隻是任封疆不久,不懂這些禮節而已。

     于是,他說:“這樣,已經深感盛情了,那裡還敢勞駕?” 他又問:“兩宮什麼時候到的?” “下午兩點鐘。

    ”袁世凱答說:“皇太後曾提起王爺,說是本不忍再累王爺跋涉一趟,不過京裡的情形,非問問王爺不可。

    ” “皇太後無非擔心洋人,怕他們有無禮的要求,其實是杞憂。

    ” “有王爺在京主持一切,當然可以放心。

    不過,聽皇太後的口氣,似乎對宮裡很關心。

    ” “喔!”慶王很注意地,“說些什麼?” 因為有其他官員在座,袁世凱有所顧忌,答非所問地說: “王爺一定累了!請先更衣休息,世凱馬上過來伺候。

    ” “好!好!”慶王會意,“咱們回頭再談。

    ” 等袁世凱告退,時将入暮,随即有一桌燕菜席送到行邸。

    慶王吩咐侍衛,請榮祿、王文韶、袁世凱一起來坐席,但随即又改了主意,隻請了袁世凱一個人。

     這為的是說話方便,慶王要問的是慈禧太後緣何關心宮禁?于是袁世凱将得自傳說的一件新聞,悄悄說了給慶王聽。

     據說,慈禧太後從開封啟駕之後,經常夜卧不安,有幾次夢魇驚醒,徹夜不能合眼。

    起先,宮中對此事頗為忌諱,沒人敢提一個字,這幾天才漸漸有人洩露,說是慈禧太後常常夢見珍妃。

     夢見珍妃而緻驚魇,當然是因為夢中的珍妃,形象可怖之故。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由于禁城日近,記憶日深,所以慈禧太後才會夢見珍妃,而一夢再夢,無非咎歉甚深,内心極其不安之故。

    慶王在想,消除不安,唯有補過,拳禍中被難的大臣,已盡皆昭雪,開複原官,然則何嘗不可特予珍妃恤典?安慰死者,不正就是生者的自慰之道嗎? 想停當了,便即說道:“如果太後問起,我自有話回奏。

     慰庭,你還聽說了什麼沒有?” “還有,聽說太後當初隻帶了瑾妃,沒有帶别的妃嫔,不無歉然。

    這趟回宮,很怕有人說閑話。

    王爺似乎也該有幾句上慰慈衷的話。

    ”袁世凱緊接着說:“宮闱之事,本不該外臣妄議,而況又是在王爺面前。

    隻是愛戴心切,所以顧不得忌諱了!” “慰庭,你不必分辯,你的厚愛,我很明白。

    提到隻帶瑾妃……。

    ” 慶王奕劻說到這裡,突然頓住。

    他本想告訴袁世凱,慈禧太後帶瑾妃随行,并非有愛于瑾妃,相反地,是存着猜忌之意,才必須置之于肘腋之下。

    就如他的兩個女兒,慈禧太後帶在身邊,是當人質,若以為格外眷顧,豈非大錯特錯? 不過,這都是過去的事了,就眼前來說,簾眷複隆,則又何苦再提令人不怡的往事。

    這就是他話到口邊,複又咽住的緣故。

     見此光景,袁世凱自然不會再多說。

    他要說的話還多,此刻先提一件很要緊的事,“王爺,”他說,“從恭王下世,親貴中全靠王爺在老太後面前說得動話,無形中不知道讓國家、百姓受多少益處。

    此番回銮,督辦政務,有許多新政開辦,王爺忙上加忙,世凱可有些替王爺發愁呢!” 前面那段話很中聽,最後一句卻使慶王不解。

    “喔,”他率直地問:“慰庭,你替我愁些什麼?” “事多人多應酬多。

    不說别的,隻說太後、皇上三天兩頭有賞賜,這筆開銷頒賞太監的花費就不小。

    ” 這一說,說中了慶王的痛癢之處,不由得大大地喝了口酒,放下杯子,很起勁地說:“這話你不提,我也不便說。

    既然你明白我的難處,我就索性跟你多談一點苦衷。

    我管這幾年總署,可真是把老本兒都貼完了!外頭都說總理衙門如何如何闊,這話不錯,不過闊的不是我,是李少荃、張樵野,不是他們人都過去了,我還揭他們的舊帳,實在是有些情形,為局外人所想象不到。

    總理衙門的好處,不外乎借洋債、買軍火器械之類有回扣,可是有李少荃、張樵野擋在前面,你想有好處還輪得到我嗎?” 以親王之尊,說出這樣的話來,若是正人君子,必然腹诽目笑,而袁世凱卻是欣喜安慰。

    因為這不但表示慶王已拿他當“自己人”,所以言無顧忌,而且慶王的貪婪之性,自暴無遺,隻略施手段,怕不把他降服得俯首帖耳,唯命是聽。

     可是在表面上,他卻是微皺着眉,替慶王抑郁委屈的神情,“怪不得從前恭王不能不提門包充府中之用!”他說:“不過,恭王的法子,實在不能算高明,局外人不說恭王無奈,隻說他剝削下人。

    如今王爺的處境與恭王當年很相象,等世凱來替王爺好好籌劃出一條路子來。

    ” “那可是承情不盡了。

    ” 話雖如此,袁世凱卻不接下文,這是有意讓慶王在心裡把這件事多繞幾遍,好讓他一次又一次地體認到,這件事對他是如何重要? 果然,慶王每想一遍,心便熱一次,恨不得開口動問,他打算怎麼樣替自己籌劃?袁世凱看看是時候了,始将籌思早熟的辦法說了出來。

     “北洋的經費,比起李文忠公手裡,自然天差地遠,但也不能說就沒有騰挪的餘地。

    如今北洋的局面,好比式微的世家,誠不免外強中幹,不過江南有句俗語‘窮雖窮,家裡還有三擔銅’,不說别樣,隻說北洋公所,在京裡,在天津,空着的房子就不知道多少,倘能加意整頓,不能奏銷的額外用度,就有着落了!”袁世凱略停一下,用平靜但很清晰的聲音說:“以後,王爺府裡的用度,從上房到廚房都歸北洋開支好了。

    ” “什麼?”慶王問一句:“慰庭你再說一遍。

    ” “以後,王爺府上的一切用度,不管上房的開銷還是下人的工食,都歸北洋開支,按月送到府上。

    ” 有這樣的事?那不就象自己在當北洋大臣嗎?事情太意外,慶王一時竟不知何以為答了。

     “王爺如果賞臉,事情就這樣定局。

    ” “是、是!多謝,多謝!不、不!”慶王有些語無倫次地,“這也不是說得一聲多謝就可以了事的!總之,慰庭,有我就有你!” 當然,如果他想享受這一份“包圓兒”的供給,就非支持他當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不可,這是再也淺近不過的道理,慶王自然明白。

    袁世凱為了表示他說話算話,即時便有行動,一面起身道謝,一面取出一個早備好了的紅封袋,封面上公然無忌地寫着“足紋一萬兩”,雙手捧了過去,口中說道:“請王爺留着賞人!” 凡是對親貴獻金,都說“備賞”,已成慣例,不過脫手萬金的大手筆,實在罕見。

    慶王将紅封袋接在手中,躊躇了一會說:“‘卻之不恭,受之有愧’。

    我亦不必多說什麼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