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章

首頁
    ,功德圓滿,可以交差了。

    能有這麼一番經曆,在傑多第看,自是平生的殊榮,盼望能夠面谒慈禧太後緻敬。

    而袁世凱為了籠絡傑多第,特意親自為他奏請召見。

     及至一起進谒,袁世凱才發覺為洋人“帶班”的滋味,很不好受。

    面對玉座,一個站,一個跪,他在洋人身旁,憑空矮了半截。

    另一面還跪着一個當翻譯的外務部司官,成了個“山”字形,而傑多第軀幹特偉,肅然正立,頗有一柱擎天之概,相形之下,矮胖而又跪着的袁世凱,越顯得臃腫猥瑣了。

     通過翻譯,傑多第少不得有一番效勞不周的客氣話,然後很懇切地表示,請慈禧太後指出所發現的缺點,以便改進。

     “我還是第一次坐火車。

    以前……。

    ” 以前,慈禧太後也坐過火車。

    西苑紫光閣,曾鋪過短短一段鐵路,運進去幾節小火車,一時徐桐等輩,以禁中居然有此“怪物”,都有痛心疾首之概。

    慈禧太後好奇曾坐過一回,但為怕出事,不準用機車拖帶,隻是找了些太監前挽後推,走了十來丈遠便即停止。

    這件事此刻來說,成了笑話,所以她頓住不言,換了嘉許之詞。

     “這一次你辦得很妥當。

    我雖是第一次坐火車,已經知道火車的好處了,明年谒陵,仍舊要坐火車。

    ” “有了這一次的經驗,明年會辦得更好。

    ”傑多第說:“希望下一次能夠使太後更覺得滿意。

    ” “這樣才好!”慈禧太後很高興地,略停一下問袁世凱: “他是那一國人?” “傑多第是比國人。

    ” “對了!蘆漢鐵路借的是比款。

    比國是小國,不過這個洋人倒很知道規矩,辦事也很實在。

    ”慈禧太後問道:“袁世凱,你看該怎麼酬謝他?” “恩出自上,臣不敢擅拟。

    不過,洋人多想得賞寶星,将來回國,好在他的同胞面前炫耀。

    ” “好!賞他一顆寶星,你傳旨給外務部,看那一等的寶星,跟他的職位相當。

    至于鐵路上還有好些華洋司事,這一次辦差很出力,一起賞五千兩銀子,我另外撥出來,不必動部款了。

    ” “是!”袁世凱答說:“賞傑多第寶星一節,臣遵慈谕傳懿旨。

    賞鐵路華洋司事的款項,萬無請内帑之理。

    蘆漢鐵路在臣轄境之内,皇太後賞人的款項,自當由臣敬謹預備。

    ” “你這一說,我成了慷他人之慨了。

    多不好意思!” 慈禧太後是笑着說的,而袁世凱卻似乎很緊張,碰着頭說:“直隸的一切,皆在慈恩庇護覆載之下。

    慈谕‘他人’二字,臣萬萬不敢受。

    ” “我是随便說的,你别認真。

    ”慈禧太後含笑望了傑多第一眼,“他如果沒有别的話,你就帶他下去吧!” “是!” 于是袁世凱與外務部司官,雙雙跪安,傑多第則深深鞠躬辭出。

    接着,李蓮英來請駕。

    由于進京的日子與時辰,是經過欽天監慎重選定,這一天的未正,也就是午後兩點鐘進大清門,上上大吉。

    所以慈禧太後不敢耽擱,一請即行。

     ※※※ 銮輿到達正陽門,剛是午後一點,預定兩點鐘吉時進大清門。

    路程費不到一個鐘頭,有個消磨時間的法子,借關帝廟拈香之便,在那裡等夠了時間再上轎。

     清朝的家法,對武聖關公,特表崇敬。

    早在建都沈陽時,便為關公建廟。

    世祖入關,複在京師建廟地安門外,順治九年勅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雍正三年追封三代公爵,關公在洛陽及山西解州原籍的後裔,仿崇祀“四配”之例,授五經博士,世襲承祀。

     不過,地安門外的關帝廟,靈異不及正陽門外關帝廟。

    此廟在月城之右,建于明朝嘉靖年間。

    相傳明世宗在西苑修道,因為禁中關帝廟内的法身太小,因而命木工另雕一座大像。

    完工之後,準備易像時,曾命人問蔔,蔔者說是舊像曾受數百年香火,靈異顯著,棄之不吉。

    明世宗甚以為然,因而在正陽門月城之右,另建一座新廟,而以禁中舊關帝像,移此承受香火。

    及至李闖破京,大内遭劫,新像不知下落,反不如舊像依然無恙。

     更以位居沖要,占盡地利,所以香火益盛。

    慈禧太後每遇山陵大事,出入前門,必在此廟拈香,城門内外,警跸森嚴,唯獨這一次是例外,竟然在正陽門城樓上,有人居高臨下,堂而皇之地俯視慈禧太後的一舉一動。

     可想而知的,除卻洋人,誰也不敢,亦就因為是洋人,誰也奈何他們不得。

    慶王唯有惴惴然捏着一把汗,但願洋人肅靜無聲,而慈禧太後不曾發現,才可免除诘問誰應負此“大不敬”罪名的責任。

     入廟之時,由于洋人都聚集在月城上,所以慈禧太後不曾發覺,乃至行禮已畢,休息得夠了時候,一出殿,視線稍微上擡,洋人便已赫然在目。

    扈跸群臣,無不色變,預料着慈禧太後會勃然震怒,即使當時不便發作,那鐵青的臉色,亦就夠可怕的了! 那知不然!慈禧太後看得一眼,居然忍俊不禁地笑了,就象那些慈祥喜樂的老太太,看見年輕人淘氣那樣。

    接着,把頭低了下去,佯作未見地上了轎子。

     ※※※ 首扈大臣一路看着表,指揮輿伕的步伐,扣準了時間,準兩點鐘,進了作為紫禁城正門的端門。

    于是經午門過金水橋入太和門,循三大殿東側,到後左門,外朝到此将盡,再往裡走,便是“内廷”,非有“内廷行走”差使的人,不得入。

     慈禧太後是在這裡換的軟轎,向東入景運門,越過奉先殿,進錫慶門,便是甯壽宮的區域。

    慈禧太後在轎中望見九龍壁屹立無恙,不由得悲喜交集,眼眶發熱了。

     皇帝以及近支親貴,趁慈禧太後在後左門換轎的片刻,先趕到皇極門前跪接,等軟轎過去,隻有皇帝跟随在後,一進甯壽門,觸目又另是一番大不相同的景象了。

     原來宮眷是在這裡跪接,慈禧太後亦在這裡下轎。

    領頭的是同治年間與蒙古皇後阿魯特氏争中宮而落了下風的榮慶皇貴妃,一見慈禧太後,隻喊得一聲:“老佛爺!”尾音哽塞,趕緊掩口,已是哭出聲來。

     “想不到,咱們娘兒們還能見面!”慈禧太後勉強說了這一句,噙着淚笑道:“到底又團聚了。

    大家應該高興才是。

    ” 此言一出,自然沒有人再敢哭,但都紅着眼圈,照平日的規矩行事,默默地跟在身後,直往樂壽堂走去。

     入殿才正式行禮,亂糟糟地不成禮數。

    慈禧太後一半是去年倉皇逃難,慘痛的記憶太深,亟待一吐,一半也是有意想沖淡大家可能有的怨怼,顧不得休息,便從當時出京的情形談起,一發而不可止。

     這一談,談了整整一個時辰,直到傳晚膳的時刻,方始告一段落。

    這時慈禧太後才發現有個極重要的人物未在場。

     “瑜貴妃呢?” “瑜貴妃病了。

    ”敦宜皇貴妃急忙答說:“她讓奴才跟老佛爺請假,奴才該死,忘了回奏了。

    ” “什麼病?”慈禧太後很關切地問:“莫非病得不能起床?” 這讓敦宜皇貴妃很難回答。

    瑜貴妃不是什麼大病,但不知是何原因,說是不能恭迎太後,請她代為奏明。

    此時如果說了實話,則慈禧太後必然生氣,說不定就會有一場大風波,想到遭難的那一陣子,多虧瑜貴妃維持,亦不忍讓她受譴責。

    再說,留在宮中的妃嫔,數自己的地位最尊,如果瑜貴妃能接駕而不到,就該說她。

    照現在的樣子,自己亦有責任。

     這樣想下來,便隻有硬着頭皮答一聲:“是!” “病這麼重!”慈禧太後便喊:“蓮英,你看看瑜貴妃去! 要緊不要緊?拿方子來我看。

    ” 李蓮英答應着,随即到了瑜貴妃所住的景陽宮,宮女一見是李蓮英,都圍着他叫“李大叔”,一個個驚喜交集地,都想聽聽兩宮西狩的故事。

     “這會兒沒工夫跟你們聊閑天。

    ”李蓮英亂搖着手說:“快去跟你們主子回,說老佛爺讓我來瞧瞧,瑜貴妃怎麼就病得不能起床了?” “病得不能起床?”有個宮女答說:“李大叔,你自己瞧瞧去!” “怎麼?”李蓮英詫異,“瑜貴妃沒有病?” 進殿一看,瑜貴妃好端端坐在那裡,李蓮英可不知道怎麼說了?反而是瑜貴妃自己先開口:“蓮英,是老佛爺讓你來的嗎?” “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