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八章

首頁
    禁煙大臣。

     這使得溥偉益覺得郁憤難宣。

    辛酉政變的三位“皇叔”,獨數“六爺”恭親王奕沂的功勞最大,到了下一輩,醇親王奕譞一支,特蒙榮寵;惇親王的兒子中,載漪、載瀾亦曾煊赫過一時;五房、七房都曾得意過,何以六房的子孫就該如此寂寞?因此,溥偉決定聯絡疏屬的奕劻,特别在載振身上下了工夫,想結成同盟,别樹一幟。

    這對載沣來說,多少也是個麻煩。

    載濤認為隻要“聯慶拒澤”的策略一施展,這個麻煩自然就不存在了。

     載沣還無法估量載濤的策略,是否唯一可行之道。

    不過他确實感覺到需要有個可以倚靠之人,既然載濤如此建議,而恰好奕劻又來了電話,自然而然使他下了個決心,先把“老慶”緊緊拉住再說。

     一見面自然先談姜桂題與毅軍的事,由此便很快地談到張德甫——小德張了。

     “這是個痞塊!”攝政王大為搖頭:“在他身上不知生了多少是非。

    聽說張少軒跟他拜了把子?” “是認同宗。

    ”奕劻緊接着問,“姜翰卿到底還動不動呢?” “照此樣子,怎麼能動?那天‘裡頭’倒是跟我提過,說姜某人老得路都走不動了,又說張勳當初保駕有功,忠心耿耿的,不如派他去接毅軍。

    我說,我得查查這回事。

    姜桂題果然太老了,也該讓他回家過幾天安閑日子。

    ” 所謂“裡頭”是指隆裕太後,奕劻便問:“這麼說,是答應他了。

    ” “答應歸答應,不能辦還是不能辦。

    ”載沣于此事很有決斷:“裡頭不提就不提,如果再提,我就說,一動姜桂題會鬧兵變,誰肯負責,我就動他。

    ” “如果回一句,我負責。

    攝政王怎麼辦?” “我呀?”載沣想了一下答說:“我就說,我把姜桂題找來,請太後當面跟他說。

    ” 奕劻幾乎要笑,這是異想天開的辦法,但亦不能掉以輕心,以相當認真的态度說道:“這一來,不就等于請太後來管事嗎?” “啊,啊!”載沣一驚,不自覺的認錯:“我倒沒有想到,差點壞事。

    ” “太後不能召見外臣,此例萬不可開!請攝政王記住,此測一開,後患無窮!” “說得是!我想通了。

    ”載沣問道:“如果裡頭逼着讓張少軒去接毅軍,鬧出事來也敢負責,我該怎麼說?” “這有兩個說法。

    一軟一硬。

    不知道攝政王願意怎麼說?” “你把兩個辦法都說說!” “好,先說軟的,攝政王不妨這麼說:太後深宮頤養,如外頭鬧兵變,怎麼好驚動太後,讓太後來料理這種麻煩,豈不叫天下後世,罵盡了滿朝文武?” “硬的呢?” “硬的就說:京城裡一鬧兵變,驚了宗廟,隻怕太後也負不起責!” 載沣躊躇着說:“硬的太硬,軟的太軟……。

    ” “那還有個不軟不硬,折衷的辦法。

    攝政王不妨這麼說:本來毅軍如鬧兵變,自有國法制裁,隻是投鼠忌器,太皇太後的梓宮,尚未奉安,不能不加顧慮。

    ” 不待他說完,載沣便已完全接受,“好,好!”他說:“這個說法好得很。

    ” 即由奕劻劃此軟硬之策,載沣對他的觀感,大為改變,過去中了載澤的先入之言,總覺得“老慶”是個老奸巨猾的模子,此刻卻在想,姜到底是老的辣,算無遺策,隻要他肯盡心,還是比别的人靠得住。

     于是他開始要吐露肺腑之言了。

    話從鐵良談起:“鐵寶臣很不安分,慶叔,你聽說了沒有?” “慶叔”二字在奕劻聽來很陌生了!自從頒布了攝政王監國的禮節,規定以爵銜相稱,其間隻有過年叙家人之禮,才聽他叫過一聲“厭叔”,算來不聞此稱,已半年有餘,因而不免微有受寵若驚之感。

     不過表面上他仍舊保持着這一天侃侃而談的神态:“鐵寶臣不安分,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他說:“打練警衛軍起,他心裡就不痛快,處處跟良赉臣鬧别扭,老七跟我提過好幾回。

    莫非在攝政王面前就沒有提過?” “提過,可是我又有什麼法子。

    最近,聽說他往鼓動風潮,打算讓裡頭出面來管事。

    這可太胡鬧了!” “倒也不能說胡鬧!真的讓他把風潮鼓動起來,就算能壓下去,亦非朝廷之福。

    ” “就是啊!防患未然。

    慶叔,你有什好法子?” 奕劻想了一下淡淡地說:“法子多得很!不過我不敢胡出主意。

    ” “咦,慶叔!”載沣大為困惑:“你怎麼這麼說?” “從前我替老佛爺出過好些主意。

    大概十個主意聽我八個,這八個主意,都有效驗。

    攝政王聽說過沒有,那些主意是我出的?” “沒有!” “當然沒有。

    老佛爺能教人佩服,教人怕,就在這一點上頭。

    凡事她自己拿主意,而且用人不疑。

    ”奕劻怕他還聽不懂,索性挑明了說:“攝政王聽載澤的話,我可就不便出主意了。

    因為我出主意是幫攝政王,載澤出主意是幫裡頭,完全兩碼事。

    ” “慶叔,你放心,你放心!”載沣一疊連聲地說:“我再也不聽他的話了。

    ” “我想攝政王也不能再聽他的話。

    不然非弄成個太後垂簾的局面不可。

    ”奕劻接着又說:“鐵寶臣非去不可!找個地方讓他當将軍去。

    ” “好!”載沣點點頭:“什麼地方呢?” “得要找個好地方。

    ” “那自然是江甯。

    可是……。

    ”攝政王不知道怎麼說了。

     “攝政王是怕江南地方好,他會在那裡興風作浪?不要緊!江南大地方,人才荟萃,不容他胡作非為。

    倒是偏僻地方,他愛怎麼就怎麼,沒有人管得住他,反倒不好!” 載沣恍然大悟,原來是利用江南的士紳,管住鐵良,不由得笑道:“慶叔這一着高。

    ” 接下來談到張之洞的病勢。

    攝政王提出一個疑問,如果張之洞出缺,對政局有何影響? “不但張香濤,”奕劻答說:“孫燮臣多病,也朝不保夕了。

    這兩個人是漢人讀書人當中的領袖,一旦都故去了,自然要影響天下對朝廷的觀瞻。

    唯一彌補之道,是在漢人之中,識拔一兩個真正能幹,有魄力的人。

    ” “不錯!”攝政王深深點頭,“孫燮臣不過狀元宰相,張香濤是想辦事,而實在也不是能辦事的人,無非都是聲望而已。

    如果真有能辦事的人,可以替得了張香濤,自然求之不得。

    慶叔,你心目中有人沒有?” “有,袁慰庭。

    ” 攝政王一聽愣住了,躊躇了一會說:“這怕有點難。

    ” 不過半年的工夫,袁世凱的處境又不同了。

    兩宮賓天之初,人心浮動,情勢混沌,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意想不到的變故,所以不但袁世凱惴惴自危,奕劻已有自身難保之憂,不敢出死力相救。

    如今情況很清楚了,不但殺袁世凱的時機已經一去而永不再返,也沒有人想殺袁世凱,如果說有,怕也僅僅隻是隆裕太後一個人。

    而微妙的是,人人能說袁世凱可殺,唯獨隆裕太後不能,如果他說袁世凱該殺,滿朝都會申救,因為張之洞說的再透徹不過了,不能讓太後殺大臣!一殺開頭,人人可為袁世凱之續,是故救袁世凱即等于自保。

     因為如此,為袁世凱辯護即不須有何顧忌。

    奕劻是早就想替他說話了,遇到今天這種好機會,自然不肯放過。

     “攝政王最近也常浏覽各種報紙,總也看到不斷有複召袁世凱的消息。

    實無其事面何以有此傳說?這就可以看出人心所向了!請攝政王倒想一想,内而部院,外而督撫,論才具,那個及得上袁慰庭?如楊蓮甫一倒下來,笑話百出,看他生前,簡直就不象做封疆的,亦就無怪乎大家要想到袁世凱了。

    ” “這倒也是實話。

    不過,用他,實在有點難……。

    ”“攝政王的難處我知道。

    ”奕劻搶着說道:“一是不敢用。

    就象鐵寶臣他們所胡說的,袁某太跋扈,将來尾大不掉,悔之無及。

    這是有意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