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掃描,古華終于總結出,發現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與他大不一樣。
例如老年公寓死個人很正常,毫不奇怪,卻總是遮遮掩掩;在餐庭點的菜豆腐裡面一根寸長的竹箋簽刺了他的舌根,好在還沒吞下去,給李總說了,這麼個小事故她卻不敢向廚房告誡一下;夥食、管理等有了不足處,不是去解決問題而是掩蓋。
他感歎道,這就是世俗人!
有一天野外遛車,停下來望望山川,忽然又總結出一個問題:這個世界各地、各族有不同的語言、方言隔駭,但全世界有共同的語言——哭和笑,誰都聽得懂,不用翻譯。
古華好思索,生靈感,那是歲月的養成。
日常生活中,卻是個語言不多,幽默與風趣随手拈來,逗得那些少婦服務員笑死笑活,而他自己卻表情如常。
古華胃口不好,太糙的飯菜難吃死了。
張董事長(男)征求古華的建議,古華竟然提了14條,董事長競然稱贊為很到位,男人就是比女人心胸寬一些。
不少對公司有益的建議被采納,但生活的改善,古華斷定仍隻會是量變無質變,多是從公司利潤考慮,盡量減少成本。
如15元變為25元、35元的,兩素一葷變兩素兩葷什麼的。
老人是飯桶啊?菜的樣數再多,還是一個糙又有什麼用?每每想起要開飯了就發愁吃那飯菜。
自己做飯吧,那何必來公寓?況且這身體,生活難以自理。
就此公寓内請保姆吧,化費更貴也難辦;出去租居民房吧,雖說遇上二廠便宜的,房租年800元,但廁所最不便,把自己托付給一保姆更懸,生活、安全、護理更無保障,不可取,除非是老伴關系。
呆了一年另九個月,古華實在扛不下去了。
2016年4月30日,說走咱就走啊,幾十年的人生曆練算得有涵養了,突然襲擊,沒任何要離開的征兆,驚殺了所有人。
古華去了望江鎮松鶴山莊。
當然,是山莊經理派車接他的。
松鶴山莊信息來自于古華同桌老婦人,她曾在松鶴山莊住過,大概因腦栓丈夫怕下坡而退出,來到民俗村東方老年公寓,因知古華嫌其生活太糙,有離開之意,告知松鶴山莊有一服務生聯系電話,要古華找她幫忙找民租房,但該女卻要古華進山莊公寓。
老婦人反對古華進松鶴山莊,說該大老闆多産業,欠債超億難下台,沒保障。
老婦人比古華反應快,不一月時間就嫌生活太差再次離開東方老年公寓。
說實在的,要不是揚阿姨早到此、他們不接古華,古華也是難成此行的。
生活的确正常多了。
古華抛棄原宗營鎮既成的人氣和人際關系,想等有外國人帶書出去也不等了,一切作廢又從頭來,宗營人也善良。
不過,古華的超凡走到哪裡都吃得開,走一處紅一處,爛人則是走哪爛哪。
這裡年費還是優惠,2萬8千元。
隻相當在東方老年公寓住原宿舍交月費2400元的程度,若交年費還可優惠2400元,即年費隻2萬2千元,所以仍貴4000元,而且設備、環境差遠了。
隻不過,古華在東方老年公寓幾經變動已難住原房,況且就是能回歸住原房,生活問題更難解決。
真是兩難全,總是有得有失,無法以經濟而論。
外甥小妻譚顯芬,上次在民俗村那邊已寄給她千元,本以為夠了,下不為例,這又向外公要錢,古華初拒絕,想想還是再救助一下吧,不過減少了百元,隻寄900元。
這個私有化社會,農民下山居集鎮,莊稼也懶得種了,隻靠打工生活,進退兩難,不外出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