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公司的老闆是個村支書,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村級農民企業家,可見也注重政治名氣的努力。
主作開發食品業,帶有綠色農業園區、水上樂園、花卉基地、果園、加工廠、房地産……貪大求洋,貪得無厭,結果一樣都經營不好,欠薪欠賬,反而負債累累,拖欠員工工資,就是價廉鄉親的土地租金也拖欠。
那些失地農民就算在本土公司就業,但能解決幾個村組所有農民的就業需求量嗎?顯然有限得很,工資有限,典型的雇傭性質,非集體化性質!并非為了大家好,而是個人發财。
私營工廠企業在自由市場競争下,必然有相同與不同的原因經營不下去或蕭條或倒閉的。
其廠房及享受設施空閑生鏽,一片浪費殘象。
而轉産也不加以利用,曰之保持原樣可得國家補償。
古華閑來駕電椅轉悠,看那倒閉的諸多廠房、器械已鏽迹斑斑,如死屍般橫七豎八。
氣勢不小的農業園區排排大棚塑料布覆蓋着荒草,僅承包出去一部分種了一季西瓜。
整個一蕭條景象,隻有空架子無内容,其浪費、閑置得令人痛心。
心有天下事的古華在推敲,十幾年的經營為什麼會是這個慘淡的結果呢?
那就是改革開放下政策導緻的通病,幹創業的老闆并非為老百姓謀福利,隻為己,所以隻注重創業過程,并不看重結果如何,因為在過程中就可以大撈一把,并套得國家扶持資金。
看看這公司的性質,成了老闆個人的财富,工人是雇傭工。
根本不是為了本村村民的就業,而失地的本村村民僅能用上十來個,其它青壯年還得外出打工。
老闆沒辦法了,就轉業開辦養老事業,以辦養老公寓名義搞本就過剩的樓房重複建設,以套取國家扶助資金。
如今中國一胎化之罪惡政策導緻的老齡化極端傾向,又導緻都看好養老項目。
這就是古華邁入的這家背景。
老人多不放心其大老闆,入住者幾乎沒有,而被積資的老人會員卻多達兩千人以上!少則一萬多則有積資百萬的。
如今中國民間搞非法積資的處處有,沒政府管,也許本身就是同謀。
不過,古華看這公司對積資的老人會員的福利搞得好,光業務員就好幾個。
根據積資數目的多少決定來山莊休閑白吃白的時間長短,且利息豐厚,當時就返息。
别看都是城市、工礦、企業退休老人,皆是貪圖小便宜的俗人。
公司沒有生産,以錢生錢法是怎麼生出來的?哪來的錢給積資老人支付高利?後來古華才明白,不過通常的慣用手法,用積資款搞重複、本來過剩的商品房建設,以套取國家扶助資金,并不斷以後來的積資補先前的窟窿。
但積資工作會永遠進行嗎?顯然有終結之時,那麼最終維持不住而崩盤是必然的結果。
有一天,古華問松鶴養老山莊主管東東:“那個劉老婆不是說已交入住費了嗎,怎麼還沒來?”
東東說:“她給另一家公司積資了50萬元,想要回來再來,可難要回來了!”
古華歎口氣道:“活該!”
這個“松鶴養老”山莊,大老闆本人已無力興辦,亦是搞承包。
不過,古華看大老闆雖然志大才疏,卻慷慨,并真心希望養老事業興旺起來。
雖然隻擅長口頭辦事,但這個問題卻關心到了:“老人的生活不能跟會員食堂混,要另外開夥食吃好一點!”
幾經起落,終于有五、六個老人入住了。
老人食堂也單獨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