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七章 活字

首頁
    一天下午,謝伯翔倍同陸玉成前往東市,到他一位開設了一家雕版印刷作坊的朋友那裡拜訪,倆人邊走邊談。

     謝伯翔作為一位工商業者,勤奮、務實,講信譽、開拓進取,深具經濟頭腦。

    在他與陸玉成交談中,對陸玉成在工商業上的見解和豐富高超的格物知識非常驚訝和欽佩,懷疑這個外甥可能受到了某位仙人的指授;而陸玉成則認為謝伯翔是位經營天才,如果是擱在自己前世,必定會成為一位極其成功的工商業巨子。

     “舅舅,揚州為海運重鎮,謝家有了上等旳絲綢和琉璃後,倒可以通過船運讓部分貨物直接銷往各邦,如高句麗、新羅、百濟、倭國和南海各邦,再從那裡交換當地珍奇之物販往内地,必将大獲其利。

    ” 謝家也經營部分商業,深知無商不富的道理。

    謝伯翔思考了一會兒,說道:“這樣做固然獲利極大,但必須擁有一支自己的船隊才是長遠之計。

    ” “可根據現有能力,先組織一隻小船隊,待熟悉了航道和生意後,再根據需要逐漸擴大船隊規模,舅舅覺得如何?” 謝伯翔知道陸玉成是楊恭仁的紅人,與他交好的官員很多,有他的幫助,做起事情來必獲助益。

    于是道:“這樣做确穩妥可行!玉成是否也想經營海運生意?” 陸玉成點點頭道:“是的。

    舅舅,有時間您帶我去見識一下揚州的造船業如何?” “行!”謝伯翔也覺得随着家族生意的擴大,發展海外貿易也迫在眉睫了,他是位有極強進取精神的企業家,當然也想進入這利潤巨大的海外貿易。

     雕版印刷作坊主人柳志是謝伯翔的朋友,是位紙商,兼營雕版印刷,見到他倆到來非常熱情。

     聽聞陸玉成是想參觀一下雕版印刷,他稍猶豫了一下,就帶着他們來到一座大院内。

     陸玉成看到地上一口大水池,裡面浸泡了許多棗木闆。

    雕版作坊内有四個刻字工正在雕刻,另外兩人正在把紙張覆蓋到雕版上印刷。

    陸玉成挨個看了看他們的操作過程,并仔細瞧了瞧刀、錾、鑿、鏟、刷等工具,不時與旁邊陪同的柳志交談。

     陸玉成前世對雕版印刷有些了解,談到一些比此時更高明先進的雕版印刷方法,讓柳志非常驚訝和興奮,陸玉成也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他。

     他們坐在院子一棵柳樹下邊喝茶邊談話。

    聊了聊雕版印刷的不足之處,比如:刻版費時費工費料,大批書版存放不便,有錯字不容易更正等。

    交談中陸玉成覺得柳志精通雕版印刷業務,熟悉市場行情,頭腦靈活,為人誠懇,手下又有一批能工巧匠,于是陸玉成與他談到了活字印刷的設想。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

    先制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内,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北宋慶曆間中國的畢昇(約970年—1051年)發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内斯&bull古騰堡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

     陸玉成詳細介紹了木活字的制造和印刷方法。

     元代的王桢深感傳統刻版費工費時又費料,已有的瓦字(泥活字)不盡如人意,于是決計改進。

    經過兩年與刻工共同研究,設計成“活字闆韻輪”,制作3萬餘枚木活字,将木活字依韻排列于轉輪排字架上,排版時轉動輪盤以字就人,轉輪取字,省時省力。

    大德二年(1298),王祯首次采用這種木活字排印由其主修的6萬餘字的《旌德縣志》,“不出一月,百部齊成”。

    王祯把木活字創制法及揀字排版的工藝寫成《造活字印書法》,附載于《農書》之末,是世界上最早系統叙述活字印刷術的文獻。

     經過陸玉成詳細的解釋和輔以圖形說明,柳志很快就弄明白了,他認識到了活字印刷的先進和巨大的優勢,心中激動不已。

    但他在印刷行業浸淫多年,非常熟悉這一市場的供求形勢,這個時候讀書人不多,書籍一般都是手抄,并認為雕版印刷出來的書藝術性不高,非常輕視,所以隻有那需求量很大的佛經和曆書才釆用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雖先進,但如果印數少,怎麼能賺錢呢?他鄭重地向陸玉成提出了這個問題。

     陸玉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