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六章 蝗災

首頁
    貞觀二年七、八月間,對揚州人來說注定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歲月。

     久旱後,蝗災發生了。

    蝗蟲,老百姓俗稱“螞蚱”,包括飛蝗和土蝗兩大類。

    飛蝗的危害最重,尤其是東亞飛蝗,所以平時談論的都是它。

    别看蝗蟲個頭不大,但蟲多力量大,最大的蝗群可達2500億隻,飛行時聲震數裡,地動山搖,所過之處片綠皆無。

    蝗蟲的食性極雜,幾乎綠色植被皆可作為它們的食物,其取食不僅為了獲得營養,更重要的是為了獲取水分。

    貪婪取食和長途遷飛是蝗蟲賴以生存的看家本領。

    在農作物和其他植物缺乏時,它們甚至可以去吃羊背上的毛、房屋頂上的草及有汗味或油味的農具木柄。

    當沒有東西可吃時,它們便自相殘殺,吃自己的同類。

     揚州城内外,蝗蟲密布,聲勢駭人。

    “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盈血,牽衣頓足捕不能,大葉全空小枝折。

    ”這是明朝詩人郭敦的詠飛蝗詩,詩中提及的景象就是與水災、旱災并稱為三大自然災害的蝗災發生時的情景。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衆官員和廣大百姓一開始都為之驚慌失措,家家戶戶隻知拜神祈禱。

    經陸玉成建議,楊恭仁果斷地采取了陸玉成在《治蝗策》中提到的方法,經過一番苦戰,倒确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保住了相當一部分糧食作物,但損失仍然很大。

    不過,盡管蝗災造成了很大損失,但陸玉成提出的《治蝗策》仍是在古代條件下能多少行之有效的綜合方法了。

    全國各地受災地區也陸續采取了陸玉成提出的方法來救災,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為此,皇帝李世民大為高興,他受到朝廷嘉獎,提升為正七品下,連升了兩級。

    恰好此時大都督府田曹參軍缺員,于是他當上了田曹參軍,仍兼醫學博士。

     大都督府田曹參軍“掌園宅、口分、永業及蔭田”。

    陸玉成上任後想起曆史上這樣一件事:貞觀七年上任的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李襲譽,曾幹過一件很大的惠民善政。

    當時:江淮地區的百姓一向喜歡做生意,不喜歡種田,當李襲譽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的時候,為鼓勵人們種田,鑿通了雷陂的水,建造了勾城塘,灌溉了七八百畝良田。

     于是他聯合虞理明向楊恭仁提出了這個建議,得到批準後,很快實行開來。

     一次,陸玉成去虞府找虞書鴻,瞧見剛從虞府大門口出來的陳彥君,神情沮喪,頗為狼狽。

    見到陸玉成,眼中厲芒一閃,隻對之略一拱手,就轉身匆匆而去。

     待見到虞書鴻,問其故,虞書鴻告訴他:今天陳彥君來虞府,當面向虞書娟表達渴慕之情,聲言要娶她為妻,虞書娟斷然拒絕了他,陳彥君大怒,憤然離去。

     不久,在一次由楊恭仁主持的大都督府會議上,陳先成突然發難,指責虞理明在江都縣推廣試種占城稻是勞民傷财胡作非為之舉。

     虞理明聽了頓時一陣氣結,惱怒不已,滿臉鐵青,正欲站出來分辯。

     陸玉成平素對虞理明極為尊敬,認為他不但能力卓越,而且是位廉潔奉公的好官,更何況對方一直待自己如同子侄,呵護有加。

    他搶先起身反駁道:“江都縣推廣種植占城稻,這是利用占城稻的耐旱特性,擴大糧食種植面積,達到了增加糧食産量的目的,且為以後江南地區稻麥一年兩熟的局面打下基礎。

    如此利國利民之事應大力支持,陳司馬此言差矣!” 陳先成在兒子陳彥君的挑撥下,一直對陸玉成不滿,他心胸比較狹窄,陸玉成取得的成績以及與楊恭仁的關系讓他很是嫉妒,而上次關于微生物的論辯也讓他丢了面子,因此他對陸玉成懷恨在心。

    他瞪着陸玉成目露兇光,大聲嚷道:“占城為一彈丸小國,那會有這樣的好稻種,否則豈不早已傳開!” 陸玉成也不掩飾自己的輕蔑之色,諷刺道:“占城稻雖以占城為名,但在交州和安南、占城、真臘等國普遍種植。

    陳司馬未免有些孤陋寡聞了,須知沒有調査就沒有發言權啰!” 陳先成聽後氣急敗壞,以手指着陸玉成半天沒吭聲。

     王彪、田為軍、姚成、陳堅、唐昱文等紛紛發言支持種植占城稻,于是楊恭仁拍闆定了下來。

    陳先成由此威信大降,不久就被調到洪州去了。

     自從陸玉成上任醫學博士後,楊恭仁對他的工作表現非常滿意。

    他着意栽培陸玉成,時常把他單獨叫去大都督府官邸,邊陪他喝酒邊聊天。

    楊恭仁是位極有政治智慧的人,洞悉官場,善于與人相處。

    史載:貞觀五年,楊恭仁改任洛州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