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帝實際上是後漢的最後一任皇帝了,桓靈二帝在位後漢王朝還是百足之蟲死而未僵,直到靈帝死後外戚宦官鬥得同歸于盡的那一刻起才宣告四百年的大漢王朝完全死掉了,隻剩下一具驅殼被各派軍閥玩弄于股掌之中!
中平六年的夏季,漢靈帝病體沉重。
自知來日不多的漢靈帝召大将軍何進入宮商議後事。
何進能成為全國的最高軍事首腦人物當然不是因為他本人有突出的軍事才能,他得以步步高升是因為她妹妹在宮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何家本是屠戶,屬于地地道道的草根階層,因為她的妹妹被宦官推薦入宮成為貴人,屬于小戶人家的女兒嫁入皇家。
何進的妹妹何貴人生皇子劉辨,母以子貴,被立為皇後,因此全家大富大貴,何進位至大将軍。
在漢代。
大将軍這一重要的職位多半由外戚充當。
漢靈帝又寵幸王美人,也生了兒子劉協,何皇後當然十分嫉妒,但主要還是擔憂,因為受寵的王美人有了兒子就意味着他的兒子多了一個皇位競争者,同時對她皇後的位子也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在古代黑暗冷酷的皇宮中,皇後是皇帝的正室,地位尊崇,所謂母儀天下。
但是一旦坐上了皇後的寶座就能上不能下了,一般被廢的皇後命運都是很悲慘的,要麼被殺要麼自殺,幸運的也是幽拘終身,還會株連全家甚至全族。
何皇後的前任宋皇後被廢慘死和父兄慘死的恐怖畫面還在她的腦海中時不時地浮現出來,在這樣黑暗的處境中,皇帝的女人們之間的鬥争也是你死我活。
因此何皇後為了保住她母子及她全家的性命和富貴,首先謀殺了威脅她皇後位子的王美人,小皇子劉協因為養在董太後宮中才免遭毒手。
小皇子劉協因為養在董太後宮中因此稱為董候,太後自然希望自己從小帶大的劉協繼承皇位。
何況何皇後草根出身,太後素來看不起皇後,婆媳關系緊張,因此太後肯定不會支持何皇後生的皇長子劉辯繼承皇位。
很多做父親的都比較喜歡小兒子,皇帝也不例外,所以靈帝也偏愛幼子,想立幼子劉協為接班人,因此在他最後的歲月裡,做了一些部署,提拔他的心腹宦官蹇碩為上軍校尉,統領西園禁軍,包括大将軍也須聽上軍校尉的号令,但是還是不放心,在他彌留之際聽從蹇碩的建議,要立皇子劉協為帝,必須除掉何進。
宦官是附在皇帝這張皮上的毛,其實外戚何嘗又不是呢,沒有了皇帝可以依附,不管多麼強大的外戚勢力都很難存在,強大如呂後和王莽都要立一個自己控制下的傀儡皇帝。
皇子劉辯是何進的親外甥,他當然不可能支持立小皇子劉協。
宦官集團知道何進不足畏,但是聚集他周圍的士人集團不可小觑,有這些人的支持小皇子繼承帝位的希望就很渺茫。
所以此時宦官與士大夫的鬥争,首先要立自己的皇帝,而且必須要趕在現任皇帝沒有咽氣之前。
誰占先誰就占據了主動,誰先把皇帝搶到手裡,誰就有了擁立之功。
輔弼幼主,名正言順,榮華富貴,一手遮天,挾天子以鏟除異己。
以士大夫跟宦官的積怨之深,稍微慢半拍的一方就會遭到大清洗,身首異處,死無葬身之地。
這次即将駕崩的漢靈帝召何進入宮其實就是宦官的一場陰謀,想要将何進誘入皇宮就地處決。
何進渾然不覺,奉诏入宮,所幸剛步入宮門司馬潘隐及時向何進報告了蹇碩的陰謀。
何進吃驚不小,急忙返回私邸,召集投靠他的士人集團商量對策。
士人集團對宦官的怨恨嫉妒已經很深了,自然主張先下手為強,趁此機會将宦官一網打盡。
正在猶豫不決之際,傳來了皇帝駕崩的消息。
凡事要分的清輕重緩急,當務之急自然是搶先宦官一步立劉辯繼位。
宦官這邊也在緊張的商量對策,決定秘不發喪,假傳聖旨召何進入宮就地誅殺,扶小皇子劉協繼位。
但是何進這邊已經得到皇帝駕崩的消息,召集甲兵攻入宮門,在大行皇帝的靈前立皇子劉辯繼承帝位。
第一步外戚和士大夫們搶占先機,蹇碩雖然是上軍校尉,但是其他的的禁軍将領多是投靠在何進門下的士族子弟,怎麼會聽一個宦官的指揮呢?于是蹇碩慌忙逃跑,卻被另外一個急于跟蹇碩撇清關系的宦官所殺。
這次宮廷兵變外戚聯合士大夫大獲全勝。
此時的形勢對外戚和士大夫來說本應是一片大好,被宦官集團壓制已久的外戚勢力和士人集團今天終于可以再次揚眉吐氣了,但是士族子弟袁紹提醒何進,要想全面掌權必須斬草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