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宦官内讧的節目以同歸于盡的結局而落幕,但是在三國的曆史舞台上,不是曲終人散,而是曲終人未散,新的曲目才剛剛上演。
舞台還是那個舞台,布景還是那些布景,道具還是那些道具,台詞也是大同小異,無非争權奪利,你死我活這一套,唯一變化的就是演員又換了一茬人。
随着軍閥的登場,混亂一發不可收拾,愈演愈烈,外戚宦官的同時消失不是禍亂的終結而是天下大亂的預演,地方割據才剛剛拉開序幕,這才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外戚宦官時代結束,後起的地方軍閥董卓登台,又很快在新一輪的内讧中被謀殺,他栽在了以王允為首的士大夫手裡。
文人士大夫集團在兩漢的曆史上似乎并沒有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隻是附在皇家這張皮上的毛,地位不是很高的,所謂“倡優蓄之”。
當然,這可能指的是單純做學問的學者,不是所有的士人。
士人登堂入室的,形成的勢力也是不容小觑,足可以影響政局的走向,對曆史的發展起着積極的作用。
在兩漢的曆史上,尤其到了後漢,士族已經形成,并且對政局起着決定性的影響。
但是兩漢的曆史舞台上畢竟還是外戚宦官在唱主角,尤其權臣這個角色一直是由外戚在扮演,士人集團最多就是伴舞團。
而将士人推到台前并使他們真正的形成一股政治勢力的卻是宦官,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宦官不是故意要當這個幕後的推手,而是在打壓士人的過程中陰差陽錯地将士人推上曆史的舞台,純屬偶然!
士人即知識界的代表,是社會的先進力量和健康力量。
古代的文人雖然隻能淪為帝王家的吹鼓手,不過什麼事也不是絕對的,帝王們或許能收買大部分士人,但是不管他們能調動多少社會的資源也做不到讓知識界整體堕落,一緻唱贊歌。
古代的文人也不是一味的為帝王唱贊歌,也有很多為蒼生說人話的,何況古代的專制帝王還是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以示開明,而容不得不同的意見就會被後世甚至被當時人所诟病。
桓帝靈帝統治時期之所以被後世看作是中國曆史上的大黑暗時代,除了政治腐敗,更主要就是鉗制輿論。
其實鉗制輿論跟政治腐敗是因果關系,說的簡單點就是,因為政治腐敗,所以鉗制輿論,鉗制輿論的目的就是不讓掌握話語權的士人批評腐敗的政治,其标志就是兩次黨锢之禍。
後漢的朝廷的腐敗混亂表現在利益集團驕奢淫逸兼在驕奢淫逸之餘激烈的窩裡鬥上,作為代表社會健康力量的士人們自然就擔負起監督政府矯正社會歪風邪氣的責任,自然也成為了掌權宦官們的眼中釘,其實也就是皇帝的眼中釘,宦官有時候是按照皇帝的意思打壓這些人的,同時士人們不知不覺就卷入了利益集團窩裡鬥的漩渦中。
當權的宦官對士人們打壓的越厲害,社會上對士人的同情就越多,反而讓他們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了宦官集團和外戚都想拉攏的對象。
但是宦官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