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隐忍不發

首頁
    支撐着後漢政權苟延殘喘的外戚和宦官在不斷的内鬥中同時倒掉,這兩股勢力同歸于盡标志着大漢王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其實這個政權即将崩潰的命運在西涼軍閥進京之前就被董卓看出了端倪來,後漢王朝出現的衰敗迹象激活了這些地方實力派的野心,他們敢于公然違抗朝廷的旨意。

    等到董卓竊據政權之後,後漢的滅亡不是已成定局,而是在事實上已經不存在了,除了高懸着的這塊招牌,已無尺寸土地屬大漢的了,都是各地方在坐大! 劉漢王朝大勢已去,不可複興,不獨董卓是這麼看的,實際上打着複興大漢旗号的袁紹等人何嘗又不是持有同樣的看法呢?何況大漢的存亡并非這些人所關心的,大家關心的都是趁亂自己坐大,稱王稱帝。

    所謂的人心思漢,不是那些長期受愚民政策毒害的最底層民衆懷念漢朝,底層民衆被漢政府的逼的已經沒有活路隻能造反,恐怕是不會對現政權戀戀不舍,實際上主張維持現狀的是幫助帝王家給民衆洗腦的那些士大夫。

    這些所謂心系王室的人,其實多半也是體制中人,如果他們賴以升官發财的大漢王朝倒閉了,他們那些孝廉茂才之類的飯票也将作廢,心系王室也是心系他們的利益,他們認為他們的歸宿在王室,王室存亡關系着他們的前途命運,這才是重點。

     那些沒有實力獨霸一方,另起爐竈的士大夫們還是要想維持現狀。

    但是西涼軍閥來了,這些餓狼顯然是砸鍋黨,掌握了盛飯的勺把,就胡作非為。

    本來這鍋湯已經被外戚宦官攪合的不像樣子了,又被西涼軍閥這些老鼠屎一味的糟蹋,簡直就是要壞人衣食,壞人衣食如同殺人父母,西涼軍閥跟士大夫們結下的仇不可謂不深。

    所以即使不為天下安定着想,為了維護現政權的秩序和為自己的飯碗,以王允為首的士大夫們也應該挺身而出。

    但是士大夫在董卓進京胡作非為的時候卻沒有多少人敢于抗争,原因很簡單,他們不敢,所以他們隻能隐忍不發。

    這也不是有沒有勇氣的問題,而是西涼軍閥遠比他們以前的敵人宦官殘暴野蠻,何況亂世,不是據理力争就有結果的,士大夫力争董卓報以利刃,在這樣的情況下做烈士容易,但是其實也是無謂的犧牲,與其白白的送命,不如待機而作,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黑暗腐朽的後漢朝廷倒閉不是黎明的到來,而是進入動亂,甚至長期的動亂。

    由動亂而大亂,由局部到全面,由大亂而動蕩,由動蕩而長期分裂,正如惡人留下的遺産一定是流毒,惡政府留下的遺産一定也是暴政,其後遺症是多方面的。

    董卓控制下的朝廷是比後漢外戚宦官控制下的朝廷更加殘暴,面對黑暗,士大夫們集體沉默,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發聲的機會。

     當關東聯軍讨伐董卓,董卓一把大火把洛陽燒成一片白地,繁華的都市成了廢墟,士大夫在董卓的淫威下不得不随西涼軍西遷。

    在新的長安朝廷,董卓大權獨攬,為所欲為。

    面對董卓的倒行逆施,士大夫們還是沉默,他們不敢抗争,因為他們的敵人是流氓,跟流氓是沒有道理可講的。

    更何況在這樣的一個亂世,刀槍是殘暴的敵人唯一能聽得懂的語言。

    而在董卓控制下的朝廷,董卓就是武裝到牙齒的流氓,所以武力消滅不了董卓隻能智取! 知識界面對黑暗,要麼順從,要麼抗争,如果隻是一味的迎合,那隻是助纣為虐和同流合污。

    如果順從是為了最終的勝利,那就是智慧,那就是智取。

    智取是講究策略的,進入敵人的心髒,當然要學會向敵人低頭,學會順從,不得不說着違心的話。

    王允等人讨好董卓,隐忍不發并非真的不發,而是待機而發。

     王允為了取得董卓的信任,不惜當歌德派。

    表面上看起來是向董卓表示投誠,目的是要麻痹敵人,意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