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群雄争霸的曆史舞台上,劉表跟那些活躍一時的諸侯一樣,不管扮演過多麼重要的角色都不過是昙花一現,屬于他們的戲份非常有限。
說到底,他們不過是配角。
劉表在赤壁之前就死掉了,而他遺留下的問題,對赤壁之戰客觀上起着決定性的影響。
劉表在董卓之亂之後,對中原發生異常激烈的争霸戰,他基本上置身事外,持觀望的态度,白白的讓上天賜給他的好運一再的溜走,錯失大好的時機。
但是這還算不上是劉表所犯的最大錯誤,其實在選定接班人的問題上才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敗筆。
立儲在任何集團都是一件大事,這關系着集團的命運和開創的事業能否長久的延續。
而劉表在這件事上所犯的錯誤跟之前的袁紹所犯的錯誤是毫無分别的,都是違反宗法制度,廢長立幼,導緻内部的分裂和同室操戈的悲劇上演,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袁紹和劉表是難兄難弟。
後來曹操将立儲的問題提上議事日程之後,很有立幼的傾向,曹操的謀士賈诩暗示袁紹與劉表在這個問題上失敗的前車之鑒。
曹操很快領悟,也就是說,在袁紹和劉表死後多年之後又免費做了一回人家的反面教材。
劉表立幼子劉琮為接班人,顯然是在重蹈袁紹的覆轍,其留下的後遺症必然是家族内部上演窩裡鬥的節目,為敵人消滅自己省去很多力氣。
按照宗法制度,由長子劉琦繼承父業才是名正言順的,而劉表最終卻選定幼子劉琮繼承自己的事業。
那麼,劉表為什麼要廢長立幼呢?按理長子繼承父業才合乎法理,但是有時候,合乎法理不一定合乎情理,至少很多做父母的在感情上都有特别偏愛幼子的傾向,越到年老甚至在彌留之際,寵愛幼子的毛病也就越厲害。
因為對幼子特别的愛,自然恨不得将什麼都留給愛子,袁紹與劉表包括後來的曹操其舐犢之情都表現的很強烈。
其實,在之前劉表對酷肖自己的長子也是很滿意的,并沒有要換掉接班人的意思,但是經不住蔡氏家族的一再進攻。
蔡氏兄弟不斷诋毀劉琦,後妻蔡氏不斷吹枕邊風,一緻的向劉表進言,認為劉琦沒有獨當一面的才能,幼子劉琮才是未來領導荊州的最佳人選。
圍繞在劉表身邊的人多半都是蔡氏兄妹,而劉琦接近父親的機會肯定沒有蔡氏多,所以劉表聽到最多的是不利于劉琦的話,這樣劉表對長子不管如何信任也架不住輪番的诋毀,可以說這些因素對劉表最後敲定接班的人選起着決定性的影響。
劉琦或許的确沒有多少領導才能,但是這并不能證明劉琮就一定強過自己的哥哥。
蔡氏之所以要極力的扶植劉琮,主要是因為劉琦娶了蔡夫人的侄女,蔡氏兄妹是想通過裙帶關系繼續維系蔡氏家族在荊州的利益和影響力。
蔡氏家族是荊州的豪族大戶,有很強的實力和影響力。
劉表也算得上是董卓一黨,他的這個荊州牧實際上是董卓任命的(後來西涼軍閥殘餘勢力李傕郭汜控制了長安他也表示承認)。
劉表當的是亂世的官,在亂世地方勢力就會趁機而起,新官員如果不能搞定地頭蛇,朝廷的委任狀不過一紙空文。
劉表是來代被孫堅殺了的王睿做荊州刺史的,但是在劉表未到任之前地方宗族勢力已經趁機坐大了,加上袁術出兵阻撓,劉表這時候等于是懷揣一張廢紙,荊州刺史不過有個名義,連荊州的地面都到不了。
孤身到任的劉表最後能進入荊州是蔡瑁蒯越等人的幫助。
可以說劉表最終能就任荊州刺史并在荊州站穩腳是拜以蔡氏家族為首的地方實力派所賜,正是蔡氏家族的鼎力支持劉表才穩坐荊州的第一把交椅,也就是說,蔡氏家族是劉表在荊州的權力基礎。
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