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準族弟

首頁
    赤壁之戰奠定了未來曹孫劉三家瓜分天下的基礎,但是這場影響深遠的戰役,卻不同于官渡之戰曠日持久,而是一戰定乾坤。

    這出戲的看點不在戲的本身而在戲中戲。

    在赤壁之戰前,三國曆史上的三個強人曹操、劉備、孫權先後亮相,他們由幕後到台前,由配角到主角。

    在這三個強人中,劉備本無晉級的機會,在這之前劉備基本上過着颠沛流離的生活,一直寄人籬下,看人臉色行事,沒有自己的一塊立足之地,先後依附過不同的諸侯,甚至同呂布一樣給人留下反複難養的不佳印象,幾乎淪為别人陪襯這樣的小角色。

     劉備唯一引以為傲的資本就是所謂皇叔的身份,實際上劉備是不是沒落的皇族已經不可考了。

    小說《三國演義》中說,劉備投降曹操後漢獻帝認劉備為叔叔,但是不管怎麼說,有了皇族這件“黃馬褂”,在那個英雄問出身的時代有時候還是能唬住人的。

    不過話說回來了,皇族的身份隻能作為錦上花,并不總是靈,劉表也是皇族,且是貨真價實的皇族,他的身份并沒有為他赢得進入最後決賽的資格,反而是依附他的族弟劉備中了頭彩。

     其實劉備當時被普遍看好的原因,并非是他那個不大靠得住的皇族身份,而是他很早就活躍于官場。

    雖然做的都是小官,但是官聲很好,且待人真誠,性格堅毅,在他的身上有領袖兼貴族的氣質,可以說劉備很有個人魅力。

    劉備在讨伐黃巾軍的戰役中嶄露頭角,盡管後來在各大軍閥的争鬥中客串無關緊要的小角色,但是不管他投靠哪家軍閥,都受到普遍的歡迎,并待其為上賓。

    沒有人認為他是小角色,都認為劉備非池中之物,甚至連曹操都認為“天下英雄唯操與使君耳”,其人緣之好,非聲名狼藉的呂布所能比! 官渡之戰前,董承等人密謀誅殺曹操,劉備也參與其中,但是未發難劉備就中途開溜了。

    他多半是發現曹操非董卓可比,董承等人照搬王允模式,發動宮廷兵變的那套方法根本不靈,所以見風向不對趕緊扯呼。

    他趁曹操與袁紹劍拔弩張之際一舉奪得了徐州。

    但是袁紹太不給力,沒有牽制曹操,曹操很快将劉備打的大敗,剛搶到的一塊根據地很快又被曹操奪回去了。

     劉備惶惶如喪家之犬,投到了袁紹賬下,在充分領教了袁紹的昏聩之後,劉備敏銳的發現袁紹必敗。

    他再次借機開溜,跟劉表攀上親,投靠到他的這個準族兄賬下。

    咋看劉備除了腳底抹油,跑的快之外确沒有什麼長處,打仗也不行,一打就被打的狼狽逃竄。

    而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形象更加不堪,像個道學先生,滿嘴的仁義道德,而且總是哭哭啼啼,十分窩囊,怎麼看都像是諸葛亮的陪襯。

     那麼,總是失敗的劉備為什麼最後能成功?其實劉備成功的秘密可以從其不斷跳槽的經曆中尋找到。

    呂布也有過跳槽的經曆,但是呂布沒有劉備跳槽跳的勤,而呂布的結局卻是以命喪白門樓收場,劉備不僅沒有成為呂布第二,最後卻意外的成為赢家。

    如果遠距離看劉備的成功,似乎是魚兒得到了水,因為諸葛亮出山輔佐。

    但是拉近距離看劉備的成功就會發現,劉備的成功不光是找到了得力的助手,其實劉備的成功一點也不意外,所有的偶然中都包含着必然的因素,劉備最終能開創一方霸業絕不僅僅是運氣好。

     近距離看劉備的成功可以發現,呂布的失敗跟劉備的成功形成鮮明的對比。

    呂布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總是跟錯人,很容易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目光短淺,唯利是圖。

    可以說,呂布是近視眼加勢利眼,所以才盲目追随丁原,再追随董卓。

    劉備也不是總能跟對人,但是他比呂布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看人看事都很準,政治嗅覺十分靈敏,發現跟錯人入錯隊,他會馬上跳出來,絕不會跟着白白的陪葬。

     公孫瓒、袁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