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創造這項軍事奇迹的是前線總指揮周瑜。
他膽略過人,指揮若定,赢得了戰争的主動權,大破來犯之敵,保住江南半壁,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
從此,周瑜一戰成名,跻身于名将的行列。
講到三國,赤壁之戰是重頭戲,指揮了這場戰役的周瑜更是家喻戶曉的三國人物。
盡管在戲曲舞台上周瑜被諸葛亮搶去了風頭,他的光輝形象遭到嚴重的歪曲,幾乎被毀的面目全非。
但是在曆史上,周瑜仍然是很多人崇拜的偶像。
千百年來說三分,周郎赤壁成佳話。
赤壁之戰被多少文人墨客吟誦、傳唱着!北宋的大文豪蘇轼那首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氣磅薄,氣勢恢宏。
在詞中,蘇轼不吝辭藻,也不乏羨慕的歌頌赤壁之戰中的周瑜。
勾畫出了一個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的周郎,再現周瑜當年的儒将風采。
熱烈的贊揚周瑜指揮若定,從容應對,建功立業。
一個儒雅潇灑,蓋世英才的光輝形象躍然紙上,不禁令人神往!
在赤壁之戰前,周瑜的自信給了孫權抵抗到底的勇氣。
但是投降論甚嚣塵上,輿論跟上面的口徑不一緻,這對團結内部,穩定民心軍心極其不利。
既然主戰,就應該是一片喊打喊殺聲,即使不給大家打點雞血,激發下大家的敵忾之情,也不能任由和平的聲音繼續主導輿論。
但是當時主和還大有市場,江東很多人求穩怕亂,尤其懼怕曹操的勢力強大不能抵擋。
為了扭轉這種頹喪之勢,必須要壓制住求和的言論。
孫權召集文武,拔出佩劍,斬下桌上的一角,告訴大家,我已經決定跟曹操決一死戰了,誰也别再幻想求和,再有人膽敢散播投降言論,這個桌子就是他的榜樣。
主和派一度主導輿論,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而是很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其實投降派們的主張是完全站得住腳的。
第一,曹操是個狠角色,在當時天下又數他的力量最強,加之曹操在名義上是朝廷的宰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動不動拿皇帝的命令來壓人,政治上就占據了優勢,所以跟曹操對抗,名不正言不順。
其次,江東地區能擋住曹操的,就是長江天塹。
現在劉琮投降曹操,荊州落入曹操的掌控,長江就成了我們跟曹操共享的天然屏障,失去了地理上的優勢,比實力我們跟人家的差距不是一截,而是一大截。
曹操拿下荊州又新收編了劉表的數萬水軍和數以千計的蒙沖鬥艦,加上曹操北方帶來的步騎兵,水陸并進,我們跟曹操作戰,簡直就是以卵擊石,實力懸殊太大了,拿什麼去抵抗曹操呢?與其做無謂的犧牲不如迎接曹操,免遭江南生靈塗炭!
其實江東的文官集團看到的隻是曹操的表面強大,卻沒有看到強大背後太多的漏洞和先天的不足。
諸葛亮看到了,周瑜也找到了突破口。
在這裡,諸葛亮和周瑜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
周瑜為孫權做的那番透徹的分析,駁倒了文官集團的悲觀論調,打破了曹操不可戰勝的神話。
此時曹操卻是志得意滿,尾巴翹起,他的疏忽自大給了敵人太多的可乘之機。
在逐鹿中原的舞台上,曹操可以說是如魚得水。
官渡之戰成為袁紹的滑鐵盧之役,自此袁紹集團一蹶不振,最後袁紹的兒子們逃到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畏懼曹操的勢力強大,害怕袁氏兄弟給自己招來禍患——曹操會以此為借口攻打他。
所以謀殺了袁氏兄弟,将頭顱獻給曹操。
曹操認為“遼東模式”可以切換成為“江東模式”。
他想将劇本搬到江東重演一遍,換個舞台,劇情不變,換批演員,導演不變。
他想讓劉備出演袁氏兄弟的角色,而公孫康當然是由孫權來飾演了。
但是曹操不知道,不是什麼時候都是你說了算,别人的人生不是總是由你來導演。
曹操輕易的拿下了大半個荊州,他認為他的力量足夠強大了。
以為隻要恐吓,毛頭小子孫權不得不想到公孫康來,繼而會受到公孫康的啟發——為了自保避禍,就會俯首聽命,斬下劉備的人頭獻給他。
但是曹操的謀士程昱斷定,孫權不會當公孫康第二,劉備也不是袁氏兄弟那樣的飯桶。
首先劉備英明遠播,也是個出了名的老江湖,何況劉備還有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強兵悍将追随,不是沒有一點實力。
孫權的位子還沒有坐熱,自然也來不及樹立自己的威名,他知道獨立抵抗強大的曹操不是對手,他一定會利用劉備的威望和實力,因此孫劉肯定會聯合在一起的。
但是曹操取的荊州,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以為“遼東模式”放之四海而皆準!
官渡之戰中,袁紹在做出錯誤的決策之前,總是有謀士的正确意見。
其實在赤壁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