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琮請降,曹操兵不血刃拿下了襄陽,江東将沒有了長江天塹作為屏障了,一旦劉備被曹操消滅,孫權将直接承受來自北方的壓力。
所以不管曹操此次進兵荊州打的是什麼旗号,都會在江東引發政治大地震。
本來奪取荊州是孫權集團很早就列入到計劃之内的,現在被曹操搶先了一步,這已經不是破壞了他們計劃的問題了,而是頭上懸了一把利劍。
當務之急不是跟曹操争奪荊州,首先是要解除曹操的威脅,以孫氏兄弟強勢的個性是一定會采取積極措施的,絕不會坐以待斃。
此時曹操已經是北方的唯一的霸主了,南征荊州又異常的順利,沒有費一兵一卒,劉琮即來請降,這讓他多少有點飄飄然。
曹操隻知道劉備是跟自己争天下的對手,而此時劉備已經是甕中之鼈,還怕他能飛上天去?對于江東方面,曹操熟悉的人物主要是孫堅。
在讨伐董卓戰役的時候,聯軍主動出擊的是曹操和孫堅,而曹操是被董卓的部将徐榮打的慘敗而逃了的,隻有孫堅斬将搴旗,威震敵膽,不僅殺了董卓的大将華雄,連董卓都派人來向孫堅求和,被孫堅斷然拒絕,所以在江東孫堅是真正的英雄。
而他的兒子孫策也算的上是比較棘手的人物,但是這父子二人都已經死掉了。
至于周瑜和孫權,曹操并不是很了解,甚至曹操隻知道江東有張昭,并不知道還有孫權周瑜這号人物。
因為在赤壁之戰前,周瑜孫權沒有過突出的表現,尤其是孫權,老爹和老哥都太強勢,輪不到自己,加上他還太嫩,根本就沒有獨當一面的機會。
他接班很突然,根本沒有心理準備,全靠張昭周瑜的輔佐,雖然在征伐黃祖當中,孫權初露頭角,但在曹操的眼裡,這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不過是個二代,甚至将孫權跟劉琮相提并論。
曹操欺江東無人,又有不戰而取得荊州的勝利在先,兼之新得劉表的水軍數十萬,更讓他得意洋洋。
于是曹操傳書江東,稱自己奉了中央的命令,讨伐那些懷有不臣之心的地方諸侯。
他老人家的旌旗南指,劉琮就縛手請降了。
現在又親率水軍八十萬,想跟孫權在吳地一起打獵。
那麼,獵物是什麼呢?很顯然,曹操有取江東的意思,這篇言辭分明是出言恐吓,希望吓倒孫權,讓孫權以劉琮為榜樣,乖乖的來向自己請降。
孫權收到曹操這份明顯帶有恐吓意思的傳書,并沒有驚慌不安,而是傳給他的智囊們讨論,想聽聽大家的意見,沒有流露出自己絲毫的真實想法。
孫吳方面的文臣們,看到這份傳書卻是吓得個個面如土色,一緻主張投降。
他們可以找出有一千條理由來支持他們的主張,卻沒有一個人能貢獻出抵抗曹軍的計策。
張昭是孫權集團的文臣領袖,由他發起迎曹更是在江東内部得到了很多人的響應,很快将輿論導向了和平的方向,投降成為了主流民意,可見民意有時候是被那些掌握話語權的人所操控的。
或許大多數的江東人都希望和平,投降确實能代表江東地區的主流民意,但是民意不是總能改變的了上層的決策。
如果民意跟官意發生沖突了,肯定是要優先考慮上層人物的利益,一定是以犧牲多數人的利益,甚至犧牲多少人的生命來換取少數人的政治利益。
因為投降并不是孫權本人的意思,所以盡管迎曹的呼聲很高,但是孫權始終沒有表态。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被描寫成為一個忠厚老實近乎大笨蛋的人,其實曆史上的魯肅跟演義裡所描寫的恰好相反,他的眼光見識都在衆人之上,他非常了解孫權的心思,并且的他的志向跟孫權的志向相近,他們有共同的理想,所以主戰也算是魯肅跟孫權不謀而合。
孫權是不甘心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