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是曹操一生中遭遇到的最大挫敗。
在逐鹿中原舞台上所向無敵的曹操,遠征江南卻遇到周瑜這個強勁的對手,被孫劉聯軍打的狼狽不堪,倉皇而逃。
随着曹操的敗退北歸,劉備趁機崛起,孫權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壯大,自此曹操再也沒有統一全國的可能了,因此逐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然而,最終造成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卻是在赤壁之戰後。
赤壁之戰是一場北方試圖統一南方的戰争,引發戰争的導火索是荊州。
因為戰争的結果是北方遇挫,曹操吃了大敗仗,所以統一沒成功,但是曹孫劉三家都有所收獲——三家瓜分了荊州,曹操孫權劉備都将荊州視為自己的戰利品。
曹操雖然在赤壁和烏林慘敗,但是劉琮投降後仍然得到了荊州的襄陽郡和章陵郡,即南郡,曹操也不算一無所獲。
雖然後來被周瑜襲取了南郡,但曹操仍控制着多半襄陽,加上以前占據的南陽郡。
所以在分割荊州這塊大蛋糕的過程中曹操還是切了一大塊。
留守南郡的曹仁被周瑜擊敗,南郡遂落入了孫權之手,因此在這場宰割荊州的盛宴上孫權也搶到了大半個南郡和江夏郡。
而劉備趁曹孫争奪南郡之際占據了荊州的零陵武陵桂陽長沙江南四郡,可以說在這場瓜分荊州土地的大會上,劉備分得了大頭。
曹孫劉三家争奪荊州的結果是,最弱一方的劉備賺大發了。
這不難理解,荊州本來屬于劉表,劉備是以劉表長子劉琦的名義收複江南四郡,所以接收工作基本上沒有遇到多少阻礙。
在接收江南四郡之前,劉備向攥在曹操手裡的漢獻帝上表,推薦劉琦做荊州刺史,推薦書自然到不了漢獻帝手裡(到漢獻帝手裡也不管用),而是直接送達到丞相曹操的案頭,曹操當然不會批準了。
但是這不過是個程序而已,地盤到了我手裡誰也管不着。
群雄割據的年代,也不是搶到一塊地就能自立為王,多半還是自我加封官爵,然後裝模作樣的找人向朝廷推薦自己或者幹脆自薦為一方諸侯,表示自己還是承認現政權的,不是叛逆,這樣也是為了避免成為衆矢之的。
至于有無皇帝的任命書都不重要,但是這道程序一定要走,在那時候這樣做至少是政治正确,所以還是不能忽視的。
割據的軍閥們出于政治上的考量,經常玩“表奏”這一手,因此在中國古代的亂世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怪現象:有了一塊地盤的軍閥,在沒有得到皇帝的正式任命之前,多半會上表自薦或者找人推薦自己做所占據地盤上的最高行政長官,不批準也自動當選,總之對外宣稱自己已經得到了皇帝的任命了。
另外,還有拿到了任命書的官吏,但是地盤是被其他勢力占據着的,地盤搶不到手,任命書等于廢紙一張。
西涼軍閥把持漢政府的時候經常開類似的空頭支票,這也是一招絕妙好棋,巧妙的轉移開了各地諸侯對西涼軍閥的仇視,鼓勵更多的人把精力都投入到争奪地盤的撕咬中去。
董卓之類的西涼軍閥也不是完全的笨蛋,他們也很清楚,那些所謂的缙紳士大夫,也不過是一群狗,不是因為你是惡人才對着你狂吠,而是要骨頭,如果能有塊骨頭啃,才不管什麼惡人善人呢。
隻要扔出去一塊骨頭,馬上就撕咬成一片,哪裡還顧得上其他!
本來大家就都是想渾水摸魚,真有機會可以得到實際的好處誰還去關心西涼軍閥是正義的還是邪惡的,漢朝複興不複興就更别扯了,喊喊口号可以,要真能複興大家還都不幹呢,局面要真能得到控制就沒有發國難财的機會了。
所以孫權“表奏”劉備領荊州牧和劉備“表奏”孫權當徐州牧也都是形式主義而已!
在拿下江南四郡後,名義上的荊州刺史劉琦病故,劉備接替劉琦的職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劉備沒有自動當選,不過也跟自動當選沒有什麼分别。
劉備的部下一緻推薦劉備領荊州牧,經過劉備集團内部一番隆重的表演,幕後總導演劉備正式成為了荊州的新主人。
為了鞏固同盟關系,孫權也做了個順水人情,向許都朝廷推薦劉備做荊州牧。
作為回報,劉備推薦孫權做徐州牧,不過這個徐州牧卻是個空頭銜,徐州尚在曹操手裡,曹操是不會同意孫權到他的地盤來上任的。
可見孫權這個徐州牧的頭銜連空頭支票都算不上,跟以前劉備那個豫州牧的頭銜也差不多。
孫劉兩家都向許都朝廷的漢獻帝上表互相推薦,表文中多半也是互捧互吹,這樣做當然是表示我們仍然尊奉漢獻帝是唯一的國家元首。
在大漢王朝還沒有正式宣布解散之前,政治正确這張牌還是不能丢開。
實際上,孫劉之間互相推薦還不止是政治上的考量,主要的還是做給曹操看的,也就是向曹操發出警告:孫劉聯盟牢不可破,趁早打消二次南下報赤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