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東征孫權似乎是被情緒所左右,其實不然,劉備畢竟也是一代枭雄,他不可能被氣糊塗。
當然,對孫權無恥的背盟行徑他是極度憤怒的,尤其是殺了他的人搶了他的地盤,這個仇結的不可謂不深,豈能就這麼算了?不跟孫權算賬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讓人家欺負到這個份上了,作為一方霸主的劉備必須做出強烈的反應,而且不止是憤怒的譴責,動刀動槍是在所難免的。
在以往,劉備善于表演作秀,收買人心,可以說他玩這套把戲在三國曆史上是玩的爐火純青的一位,但是劉備能混到今天這一步也不全靠這套,如果僅限于嘴上功夫誰還服氣他,以後他這個皇帝還有什麼權威可言呢!
因此孫劉兩家的這場戰争是無論如何也避免不了。
劉備打這一仗的準備工作做的不夠,但是對後方的安排還是比較妥當的。
他将蜀漢集團的王牌将領馬超魏延都派去抵禦曹魏,以防曹軍趁機偷襲,足見在劉備看來曹魏還是最厲害的敵人,畢竟曹魏最強。
而對孫權,相對就沒有那麼重視了此次東行所帶的将領基本上都是新提拔上來的。
當然也是因為劉備的存貨不足,隻能開發新的,培養年輕的一代,臨陣磨槍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其實從一開始,劉備注定就是敗多勝少,勝利的天平一直是朝着孫吳一方傾斜的。
孫權方面的主帥陸遜似乎也算的是新提拔上來的,但是陸遜其實是老人新面孔,在基層曆練過很久,有豐富的實戰經驗。
在跟關羽裝蒜時陸遜就表現的很老辣,無論是搞陽謀還是搞陰謀,無論是明争還是暗鬥,陸遜都是通過了考試的。
他當時瞞過了關羽,這次夷陵之戰陸遜同樣又瞞過了劉備。
對于劉備來說,陸遜依舊是陌生的,他并不認為陸遜有多麼難對付。
劉備關羽這哥倆的自大症好像互相傳染了似的,他們犯了同樣的錯誤,都是對他們的敵人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因此,劉備和關羽其實最終都是栽在了陸遜的手上。
這其中的原因多半是陸遜的年紀較之劉備關羽都要小了好多歲。
在古代,劉備關羽當時那個年紀已經是進入垂暮之年了,體力智力都已經開始衰退了,而多半又不服老,容易倚老賣老,倚老賣老就會輕敵托大,輕敵是很容易犯常識性的錯誤。
而陸遜那時候三十多歲,正當壯年。
這個年紀正是從血氣方剛的青年時代過渡到成熟穩重,年富力強的中年時代。
此外,孫權方面除了主帥陸遜不容小觑外,孫權動員了吳王國幾乎所有的王牌将領,如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無不是能征慣戰的元老宿将。
很明顯,作戰雙方的孫權集團和劉備集團,從一開始劉備就處在被動的地位上了。
雖然在軍隊的數量上,劉備比孫權略占上風,但是也不會差太多。
夷陵之戰的結局以劉備的慘敗而告終,有很多主觀方面的因素,但是說到底還是客觀方面的原因。
實際上劉備失敗,主要還是劉備的綜合實力較之孫權弱。
軍隊的數量對比,孫劉雙方基本上可以持平,不過劉備可動員兵力還是相當有限的。
但是孫權雄踞江東,三代經營,根基深厚,可動員的兵力要比劉備多。
其次孫權集團不光主帥是個狠角色,派往前線作戰的将領也是久經考驗的悍将。
而劉備各方面都是處于劣勢。
首先劉備集團的成功來的太快,而失敗來的也太快,一起一落,人心波動很大,内部不穩。
匆忙稱帝,多事之秋,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關鍵是劉備方面人才凋落的太快,加之所占的地盤基本上就剩下益州一地了,可支配的資源十分有限。
更主要的是劉備勞師遠征,積極求戰。
而孫權方面是主要是防禦,陸遜前期一直采取守勢,以逸待勞。
在戰争的前期,劉備大軍一直采取攻勢,陸遜基本上沒有做有效的抵抗,而是一路退卻。
劉備派遣他的部将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加上沙摩柯等五奚蠻兵向吳軍發起攻擊,一路勢如破竹,進入吳境。
蜀漢軍隊又在巫地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秭歸也很快落入劉備的手裡。
初戰告捷,劉備認為吳軍果然不堪一擊。
江東鼠輩除了玩鬼蜮伎倆,打仗畢竟不敵他這樣久經沙場的老手。
但是劉備低估了陸遜,陸遜果然又再跟劉備玩花樣。
但是劉備似乎忘記了,在戰争中詭計往往是決勝的關鍵,所謂兵不厭詐。
此次追随劉備東征的偏将軍黃權是個有見識的,他預感到勝利來的太快不是好兆頭。
他也知道孫氏兄弟号稱江東猛虎,江東集團也是能人輩出,吳軍也不是不堪一擊的軍隊,哪裡那麼容易就能被擊敗,這其中必定有詐。
所以當蜀軍占領秭歸之後,劉備想乘勝長驅大進,黃權向劉備進谏。
他說我軍順江而下,進攻容易但是撤退就難上加難了,萬一是敵人誘敵之計怎麼辦,我們深入敵境就會陷入進退不得絕境了。
鑽進口袋,就是甕中之鼈,任人擺布,陸遜這小子分明就是在給我們下套。
但是劉備急于求成,一味冒進。
黃權的意思是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