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江東可謂人傑地靈,藏龍卧虎。
中原闆蕩,江南的少年英雄橫空出世,天下離亂,東南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前有孫策後有周郎,又有“坐斷東南”的孫權,更有後起之秀陸遜。
三分天下,孫吳獨占東南半壁絕非幸緻!
孫策勇猛過人,素有小霸王之稱。
當時孫策在父親孫堅死後繼續在袁術的帳下效命,南征北讨,獨當一面,令他的上司袁術不禁感歎說“若有子如孫郎,死無恨”。
孫權與曹操對峙濡須口,孫權膽略過人,帶兵有方,令他的敵人曹操也不禁感歎“生子當如孫仲謀”!深刻影響三國曆史進程的三次戰役,兩次盡然都是由孫吳唱主角。
前有周郎敗曹公于赤壁,後有陸遜戰劉備于猇亭,前後兩次都是江東的少年英雄擊退了作戰經驗豐富的老江湖。
連三國曆史的一号強人曹操都不敢小觑江東的這些後輩人物,唯獨劉備君臣卻不以為然,甚至很不屑的稱孫權陸遜為“孺子”。
關羽因為未對東吳方面引起足夠的重視,結果敗走麥城,丢掉了戰略要地荊州,他本人也落了個身首異處的悲慘下場。
劉備發動這場旨在奪回荊州的夷陵之戰,也是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貿然東征。
說到底,劉備對他的敵人重視程度不夠,他更多的是憤怒,沒有做到知己知彼,他隻是急于要奪回他的荊州。
劉備的事業發展如日中天之際,傳來了噩耗,荊州被奪,關羽被殺,這對劉備集團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随着荊州丢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庸房陵西城三郡也趁機叛蜀漢投曹魏,這一系列突如其來的挫折,使得劉備的事業一落千丈。
這也标志着曹孫劉三家中,劉備集團已經處在最被動的地位了——剛剛發展有所起色的事業,遭受了重創。
随着荊州的丢失,劉備的統一夢化為泡影,與此同時,三家實力對比,劉備的蜀漢政權完全淪為最弱小的一方。
自此劉備集團隻能坐困山城,永遠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諸葛亮姜維後來連出岐山,不僅一無所獲,無功而返,而且客觀上加速了蜀漢政權走向滅亡的步伐,所以在三國中蜀漢政權是最早被滅的一家。
劉備橫跨荊益的戰略目标逐步實現,已經邁出了成功的一大步。
但是荊州被奪,一切計劃都要落空了。
這不僅讓蜀漢集團的利益受到重大的損失,也動搖了劉備集團的權力基礎。
為此劉備一定要奪回荊州,不奪回荊州讓他顔面何存,他這個皇帝還怎麼當,所以劉備一定要發動這場戰争,任何人休想勸阻。
而且劉備還認為,他稱帝後是多事之秋,奪回荊州刻不容緩。
正是因為這方面的考慮,劉備在他稱帝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禦駕親征,去奪回荊州。
當時正值曹丕取代漢獻帝成為新的皇帝——那塊名存實亡的大漢招牌,随着群雄被滅,已經不值幾個錢了,所以也被摘下來,換上大魏這塊新的招牌。
但是在蜀漢陣營中,大漢這塊招牌仍然管用,這是他們政權合法性的來源。
從政治正确的角度來講,劉備集團應該讨伐曹魏,此時劉備集團内部伐魏的呼聲也确實很高。
而這個時候的曹丕,新店開張,他需要給人的感覺是新朝新氣象,所以他最盼望孫劉兩家開戰,最好你死我活,打得兩敗俱傷,以便他從中漁利,撈上一筆,為他的新朝廷壯聲勢。
對于曹丕成立的新朝廷,孫權方面沒有表态,他還在觀望,萬一打不過劉備還可以聯合曹魏,即使聯合不了曹魏,至少跟劉備作戰的時候曹魏不會直接趁機偷襲自己,兩線作戰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
而劉備自稱是漢室苗裔,又是曹操的死對頭,肯定是不承認曹魏,隻認漢家的劉姓皇帝,除此都是賊。
于是劉備集團強烈譴責曹丕篡逆,一緻聲讨曹魏這個僞政權,并制造漢獻帝已經被曹丕害死了的假新聞。
既然漢帝被害,漢朝天下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