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水火無情,尤其火所帶來的災難是毀滅性的,其破壞力更徹底,一場大火過後連草木都會化為灰燼。
在古代,火被廣泛的應用于戰争當中,用火來作為武器攻擊敵人,可令強大的敵人頓時陷入混亂,不管多麼強悍善戰的軍隊遭到火的襲擊都毫無還手之力,面對火攻任何先進的作戰器具都發揮不了威力。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借助火這個外部因素,往往可以扭轉戰局,反敗為勝。
影響三國曆史的三次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最後決勝的關鍵因素都是一把大火。
官渡之戰,曹操采納了許攸的建議,一把火燒了袁紹烏巢的糧草,緻使占有很大優勢的袁軍不戰自亂,一敗塗地。
赤壁之戰,周瑜一把大火燒的曹操人仰馬翻,落荒而逃。
夷陵之戰,陸遜一把大火燒的劉備幾乎喪生火海,火勢延綿四十座營寨,劉備兵敗如山倒,數萬蜀軍多半葬身火海,化為焦土。
在夷陵之戰的前期,劉備一度占了上風,在表面上來看,似乎是劉備掌握了戰争的主動權。
實際上恰好相反,劉備每前進一步,都是邁向失敗的深淵,不斷的陷入被動,直到完全掉進了陸遜布置好的陷阱之中,最後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狼狽不堪,幾乎丢了殘生,這能不令劉備即愧且怒嗎?當然更不服氣,但是回天無力,這一仗敗的太慘了,幾乎就是全軍覆沒,已經沒有力量反擊了!
吳蜀兩軍對峙于猇亭,劉備求戰心切,頻繁挑戰,吳軍堅守不出。
蜀軍屢次叫陣辱罵,吳軍裝聾作啞,不予理睬。
如此這般,一連數月,吳軍任你千條計我有老主意,以不變應萬變,蜀軍毫無辦法。
兩軍從春寒料峭的初春時節一直相持到酷熱難耐的閏六月。
蜀軍辱罵激将,對吳軍都不起任何作用。
蜀軍已經沒有耐心了,但是攻不下也沒轍。
此時的吳軍将士也失去了耐心,他們認為主帥畏敵不前,有損軍威,令全體将士寒心,堅決要求出戰,陸遜照舊不準。
陸遜知道小不忍則亂大謀,他在給孫權的信中說,夷陵是荊州的咽喉門戶,這是一場關系着江東生死存亡的戰役。
但是他也很自信,他認為他的這個對手劉備其實一點也不可怕,是個軍事白癡,他有把握擊退劉備。
本來劉備最好的辦法的就是水陸并進,水陸并進吳軍還真不易抵擋。
但是劉備卻是舍船就步,連營四十裡,可見劉備不僅不會打仗也不會治軍,對付這樣的軍事菜鳥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
所以陸遜在給孫權的信中說,主公您可以高枕無憂,看陸遜如何生擒劉備。
其實劉備也不是不知道水陸并進,實在沒有什麼水軍,說到底還是準備不足,他以為打仗就是打群架,數人頭就可以了,湊齊足夠的人馬,人多勢衆就能吓倒人。
劉備因為戰線已經拉得很長了,他想速戰速決,但是需要打破陸遜的堅守策略。
劉備山谷中埋伏了八千精兵,而派出吳班率數千老弱殘兵在平地安營紮寨,以為誘敵之計,一旦誘出吳軍,八千精兵一起殺出,可一鼓聚殲吳軍。
吳軍的将士果然有的就要上當,認為現在是好機會,可以消滅這夥蜀軍。
但是陸遜又不準,他很快看出了劉備的意圖。
他跟那些急于出戰的将士說,山谷中一定埋伏有大批最精銳的蜀軍。
果然,吳班在平地活動很久,不見吳兵的一個影子,誘敵之計顯然又未得逞,山谷中的蜀軍隻好現身。
此時吳軍将士才發現陸遜果然料敵很準,對陸遜的态度也發生了改變,開始服氣陸遜了。
天時地利人和,劉備一樣都沒有占,全被陸遜包了。
五黃六月,是江南一年中最難熬的時節,酷熱難耐,暑氣逼人。
蜀軍将士本來士氣高漲,但是現在身處在火爐中一樣,被這鬼天氣折磨七葷八素了,估計早就熱倒一片了,不斷有人中暑,加上陸遜堅守不出的持久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