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但是心中說不出的難過,他想放聲大哭一場,但是蘇秦畢竟是蘇秦,他克制住了,不過還是暗暗的流了眼淚。
嫂嫂的翻臉無情他有時可以料得到,但是親愛的妻子,敬愛的兄長和父親對他的無情讓他一時難以接受,尤其是妻子,平時是如何的溫柔體貼啊,枉你蘇秦絕頂聰明,怎麼也沒想到妻子會這樣對你。
或許因為妻子對自己愛護體貼,任勞任怨,感激她對自己的付出,所以從來不會想到會發生這樣令他傷心的一幕。
但是蘇秦畢竟是幹大事的人,他靜下心想,你憑什麼要人家對你無怨無悔的付出,難道你一無所成,一無所有,一無所能,成為叫化子也要人家愛你,永不會變心,始終如一嗎,父兄也是半生辛勞,也不必介懷,想到這些他也就釋然了。
隻是轉恨秦國,他長歎道:“父親眼裡我這個兒子沒有出息,妻子眼裡我這個丈夫沒用,嫂嫂眼裡我這個小叔子無能,我之所以受到家人的輕視,全是秦王目光短淺,不能重用我!”
蘇秦将養了幾日,腿傷好了,父親的窩窩頭也使他的體力得以恢複了,穿上舊衣,找到姜太公留下的兵書,獨自結草廬隐居山上讀書,家人自然無人理睬他,他在山裡讀書倒也快活,野菜鳥獸為食,山澗清泉為飲,在草廬日夜苦讀,反複研究,晚上讀的困了,為了督促自己不要停止攻讀,就用錐子刺大腿,乃至鮮血直流到腳,他在書中似乎又發現了一片新天地,等到将姜太公的《陰符》研讀透了以後,他堅信沒有遊說不了的國君,總有一天會憑借一張嘴獲得榮華富貴,聲名地位。
三
蘇秦自強自律,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懈怠,隐居山上整整一年,終于讀完了姜太公的所有兵書,他覺的可以再次出山遊說諸侯了。
他在山上讀書一年裡,沒有獲取資訊的任何管道,但是天下形式的發展他還是有準确的判斷,因為不管時代怎麼變化,總是随着曆史的規律發展。
上次遊說他選擇了新興的大國秦國,自以為有十足的把握,不想碰了一鼻子灰,無功而返,搞得一無所有,狼狽不堪,吃了苦頭受到巨大的屈辱,但是蘇秦是何等樣人,能影響一個時代的人物豈能被眼下的窮困屈辱所擊敗,所以他又開始了他的遊說生涯。
這次他選擇了較弱的老牌諸侯燕國,他知道現在秦國的迅速崛起給其他諸侯國造成巨大的壓力,尤其是秦國兵出函谷關,攻城略地,四處擴張,占據了重要的戰略要地,對山東六國構成嚴重的威脅。
他這次出山的目的是遊說六國聯合起來對付秦國。
但是此次遊說卻沒有選擇受秦國威脅最大的魏趙韓三國,而是選擇了地理上不與秦國接壤而又沒有活力的老牌諸侯燕國。
這是他在遊說之前經過詳細分析做出的決定。
他知道要說服魏趙韓三國,尤其是燕趙兩國,雖為緊鄰,但都沒有遠親不如近鄰的之類的想法,不僅沒有過親密的合作,而是邊境沖突不斷,多年來結下了仇怨,勢同水火,所以要六國結成反秦同盟首先要化解各國之間的矛盾,隻有大家捐棄前嫌,才能同仇敵忾,精誠合作。
遊說秦國失敗後,磨平了蘇秦的棱角,自負而心高氣傲之心大為收斂,盡足足在燕國呆了一年,一年後才得到燕文公的接見。
他跟燕文公分析說:“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國土縱橫二千多裡。
帶甲數十萬,車七百乘,戰馬六千匹,糧食夠十年支用。
南邊有碣石和雁門的豐饒物産,北邊有棗和栗子的獲利收成,老百姓即使不耕作,僅靠棗栗也足保衣食無憂,這正是所謂的天府之國。
遠離戰禍,人民安居樂業,安享太平之福,燕國之所以得享和平,實在是趙國在南面作蔽障。
秦國和趙國發生了五次戰争,秦國兩勝而趙三勝。
秦趙互相削弱,而大王卻保全燕國,控制住這個大後方,這不就是燕國不受侵犯的緣故嗎。
況且秦國攻打燕國,要越過雲中和九原,經過代郡和上谷,長途跋涉幾千裡,因此要攻下燕國的城池那也是鞭長莫及。
秦國不能侵犯燕國的道理是很明顯的。
如果趙國攻打燕國,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隻要一聲令下,不出十天,數十萬軍隊就能進駐到東垣一帶。
再渡過呼沱河和易水,不到四五天就可以到達燕國的都城了。
因此說秦攻打燕,須得在千裡之外開戰而趙攻打燕,是在百裡之内開戰。
不擔心百裡之内的禍患而看重千裡以外的戰事,策略上的失誤,是非常嚴重的。
因此燕與趙為敵是不智之舉,燕趙兩國應該修好,應該成為友好的鄰邦,因為當今世上最大的威脅是虎狼之秦,如果燕國不斷的侵擾六國中軍事實力最強的趙國,等到消耗盡趙國的國力,秦國就輕而易舉的把趙國滅掉了,那時候燕國就暴露在秦國的刺刀之下了,現在燕國之所以沒有受到秦國的威脅,是有抗秦的中堅力量趙國在為燕國做擋箭牌,一旦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