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香精生意慢慢做大,“賒來”的香料很快就用完,我還清了銀行的債款和高利貸,又購進新的香料。
一些化妝品廠慕名而來向我要“高檔”香精,說這些香精原來都是向國外購買的,采購不便,常常要等幾個月才到貨,影響生産。
如果我能夠配制出質量、香氣與之相近的産品,他們就可以轉向國内采購了。
我配制了幾款香精,其中有幾個香氣、質量都超過國外同種香型的品種,而價格又低得多。
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的一些化妝品廠用了以後非常滿意,引起國外“十大香料公司”的注意。
我配制的幾個香精被送到國外,動用最先進的儀器、著名的調香師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還是沒能“仿配”出來。
在輕工部上海香料研究所,我同“三個半鼻子”之一的汪清華等老一輩調香師們讨論中國香料香精産業如何發展,都認為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調香師這支隊伍人才奇缺,青黃不接,當務之急是盡快培養新人。
最後決定在廈門大學舉辦“中國首屆調香用香培訓班”。
“通知”發出以後,全國各地的香料、香精、化妝品廠和其它用香廠家選派了一百多名技術人員到廈門參加培訓班,汪清華等幾位老調香師和我都當老師,手把手地教學員們最新的調香和用香技術。
培訓班連續舉辦了幾期,極大地提高了國内的調香和用香技術。
我把培訓班的教材和國内外有關香料香精的曆史、名人轶事和基礎知識整理成幾十篇科普文章,在幾份報紙、雜志上連載,讓更多的人關注、參與到這個事業中來。
我又把這些文章串聯在一起成為一本科普書《聞香說味——漫談奇妙的香味世界》,集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和前瞻性于一體,由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很快就成了暢銷書。
在這本書裡,我第一次提到建立“氣味學”的必要性,認為人的“五大感覺”中對屬于“物理感覺”的“膚覺”(又稱觸覺)、聽覺和視覺的研究都已經發展成為科學——力學、熱學、聲學和光學,而對屬于“化學感覺”的嗅覺和味覺的研究卻都還沒有成為科學。
要建立“氣味學”的話,勢必包括“數學氣味學”、“物理氣味學”、“化學氣味學”、“生理氣味學”和“心理氣味學”五個分科,排在後面的四個分科現在都有了一些基礎,目前的難處在于“數學氣味學”無從入手——至今連一個“數學模型”都沒有。
我自認為數學基礎較好,但深入研究下去就發現幾乎所有的數學知識與香味好像都不沾邊——國内外所有的調香師至今全部靠經驗調香,用到的數學知識隻需要“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即夠。
我想到了剛剛建立、正在興起的“混沌數學”,直覺告訴我這門新興的學科有可能幫我建立香味的數學模型。
于是我一方面利用業餘時間自學“混沌數學”、“分形幾何”、“拓撲數學”、“模糊數學”等,一方面在《香料香精化妝品》等雜志上發表文章,創立了“三值理論”、“氣味ABC”和“自然界氣味關系環渡圖”等新理論,讓所有的香料、香精都帶上各種各樣新的數據,也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我的工作中來。
“自然界氣味關系圖”是我最得意的“傑作”,它把世界上所有的氣味、目前調香師使用的所有香料都高度“濃縮”、“數化”到三十二種“基本氣味”中,按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個圓圈裡,有點向太陽光的七色光譜圖,具有對角補缺、相鄰補強的性質,調香師經常看這個關系圖,熟記以後對調香、評香和加香實驗有極大的幫助,可以說是“一目了然”。
專業人士說這個關系圖像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不但可以解釋已知所有香味的“現象”,而且還可以預知目前尚未得到的單體香料及它們“應該具有的香味”。
這些新的理論很快就在香料香精行業裡應用起來,所有生産、應用香料、香精的人們幾乎天天都在談論“三值”和“氣味ABC”,商人們也開始用“三值”來判斷每一個香料、香精的實際價值和銷售價格。
我也發表了一些“三值”和“氣味ABC”應用的理論文章如《黃金分割法在調香實踐中的應用》、《常用香料在香精體系裡的留香性能》等,推動這些理論向縱深處發展。
我希望國内的“混沌之父”——中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