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四節:90後創業為什麼掙錢的總是别人

首頁
從小到大,我們總有能聽到這樣的話語“你看誰家的孩子成績這麼好,你看誰家的孩子這麼聽話。”而這一切的誰家的孩子都無形的讓我們壓力倍增。我們慢慢長大了,正式步入職場,走向屬于自己的事業的時候,我們又會聽到“你看誰做了這個掙了好多錢,你看誰月入三五萬甚至更多,你再看看誰一年不見開着寶馬奔馳回來了。”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别人,别人總是比我們厲害,緻命的誤區讓我們左右為難。

    90後失志别人是最大的因素

    如果你少年得志,已經白手起家風光無限了,那麼你看這本書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往往道理是人說出來的,執行的卻少的可憐,實踐證明的不是真理而是閱曆經驗。少年創業總是會以别人為借口,而很少做到“做自己”這三個字。為什麼呢?因為沒有閱曆沒有去執行,屬于空想主義者,少年創業的目的和思路往往得不到提高,活在别人的世界觀裡,一些事得不到真正的體會。最後隻能歸于别人比自己強大,當失敗的時候還免不了慷慨陳詞一番,少年得志請活在自己的執行力中。

    90後的思維創業掙錢的肯定是别人

    實名倪濤曾經說過“我們看到對方突然直接月入十萬百萬,但是呢?我們有那個過去嗎?”我們一般去看一個創業項目,都是聽到對方掙錢了所以我們就去做,當然了很多年輕人會說别人都不掙錢我憑什麼要去幹呢?這裡回敬你的是“别人都掙錢了,憑什麼還要你去幹呢?”創業并不是跟風的行為,很多年輕的創業者有本能是很正常的。比如:電商好掙錢啊,我也去;别人開個餐廳掙錢,我也去;搞個咖啡店掙錢,我也去;剛剛接觸創業的朋友,沒有經驗不做思考,往往隻會考慮到成本價格,比如:咖啡豆和水就能賣出一杯高利潤的咖啡;青椒加肉絲就能賣到一盤幾十元的份額。當自己去做的時候突然發現這麼多開銷,最後往往忽視了隐性成本(我在書中經常提到,财商,主動收入,反話,隐性等話語很多朋友不明白,可以私聊本人。)。

    90後的線上盈利是坑中大坑的模式

    90後是在互聯網的趨勢下長大的,并不想像傳統的線下行業,線下基本都是看的到摸得着的,最起碼實體店确實的收入來源看的到。大家算一下,當初的傳統行業線下,然後是電商線上,最後是現在的線上線下結合,其實隻是轉變了一下思維而已。為什麼說線上盈利是坑中大坑呢?互聯網發展到現在,多少90後還寄存着85前的思想,開個淘寶去個裝逼的要死的名字,然後隻是在想我有好的産品還怕别人不來買嗎?但是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幹的事有多少人在幹,對方的資金鍊是多少,人際關系圈子是多少,你清楚嗎?

    90後的等級和60.70.80後是不一樣的

    曾經有人這麼跟我說過:你不要太勞累了,你看人家大老闆随便打幾場高爾夫球,就能拉到幾百萬上千萬的單子。我是這樣回答的:如果連我這樣的人都能去打高爾夫,那還要我創業幹嘛?所以年齡往往是緻命的因素,量力而行和量體裁衣才是真正的90後該做的事。比如實名倪濤剛畢業一年,掙20萬非常好了,相對來說呢?如果一個70後企業家創業者掙20萬,他不去死他都對不起自己的這個年齡,不是嗎?很多人又會說了,如果我掙的比前輩們多,我不是更厲害嗎?那你不又說廢話了,現在的消費水平能和前輩們的階段相提并論嗎?所以起步點不一樣,最終的成果自然不一樣了,先看看自己在哪個等級裡。

    實名倪濤曾經說過:我這個人,往往在不懂的時候我就去做,我才不管對與錯。這句話得到了很多企業家的認可,這是最好的方法;成王敗寇不過一場人生,如果你總是去走别人的老路,又做着想比别人成功的春秋大夢,到最後換來一句:為什麼他掙錢我不卻不掙錢呢?所謂一将功成萬骨枯,絕大多數人依然選擇了陪葬的道路。

    微信号:smnt1993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