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九章

首頁
    ;談到‘頓挫’,字義上就已經清楚了八九分,可以看到節奏的奧妙,或是铿锵昂首,或是凝滞沉毅,都撞動心扉;‘容納’與前兩項相協調,但偏重比例的統一。

    尤其展現字面上的‘小我’時,能讓讀者領悟‘大我’,沒有什麼比這更富有詩意的了。

    此三重,玲珑受益無窮,形成步款,非優雅的行走不能體會其美妙。

     六、清溪之韻。

     隻要世間還有自然,它在文藝的靈感裡就不會絕迹。

    一個充滿‘清溪之韻’的文筆是流暢優雅的,一切随意而發,但沒有任何輕易懈怠,隻是不強加雕琢。

     去比喻清溪,是喜歡它的透徹,宛然聽得見叮咚,又在叮咚裡沉浸于花香鳥語。

    相比之下,有的作品讓人感到枯燥,就是沒有領悟到它的真谛,是還停滞于鬧市的熙攘呐。

     一首充滿清溪之韻的好詩,萬般點綴,都是自然的繁茵,星光灑落,便可拾取大地的珍珠。

    更見春意在細雨中萌芽,花叢間灑脫而出一位英姿俊俏的少女,款款走過潺潺的流水,登上爛漫的峰頂。

     七、秋千之韻。

     有的詩歌需要作為讀者的你去加以推動,一經蕩漾,天高雲淡,好一番青春的自由。

    而從它的首尾相銜來說,也可以叫做反複之韻,特點便是渾然一體,無論開頭還是結尾,都同中間照顧,呼應來,呼應去,堅不可摧,築了字句的城堡,守護着一個富足的詩歌國度。

    試想----讀者或詩人自己不曾在字句裡找到知心,那多麼違背詩歌的美意,令人失落,再生機勃勃的鮮花也要萎謝。

    但是秋千之韻卻使大家複活過來,就仿佛一個哲學的遲疑者,既不能表白出世的決心,也不能把握入世的自由,遙望彼岸,回首此塵,兩難的時候,忽然得到指點,立刻脫離迷津,得道去也。

     八、衡思之韻。

     生活的寫意并非隻在畫中描繪,它始終凝望天使的容顔,這個寫意就是詩歌的衡思,這個天使就是衡思之韻。

    忌諱紛雜的語境,避免庸俗,強調比興,世界在她的美麗中打扮,不怕鏡子碎成一片片,庭院裡的海棠依舊,思幽上的琴音西樓,都伫立玲珑。

    玲珑是兩邊盛放的桃花,玲珑是蓮子投入波光的娉婷,真無法道盡形容。

    總之這韻衡思,是鮮花,是明星,是清風的踱步,是月亮的眼睛,又是禅深,是化境。

     九、氣度之韻。

     在某種風格的詩裡,始終見到端莊,給人良好的儀态,但卻沒有做作的痕迹,也不和嚴肅同,能憑思想自由馳騁,給人憧憬,落落優雅,既古香古色,又進步浪漫,我們就說該詩洋溢着氣度之韻。

    多半這樣的篇章句段都喜歡用仄聲押韻。

     人們很容易将之與‘人格之韻’混淆,其實它們之間是有許多區别的,前者注重幹骨,氣度之韻則講究姿态。

    這在古詩裡司空見慣,并為很多大家引為一種很好的手筆,不知為何,到現代,它竟成了稀罕物,近體詩中頗為少見,也許與物欲和機械有關。

     十、漣波之韻。

     當看到一首詩的時候,不由自主地聯想世間萬物,從眉頭到心頭,從千年蓮子到彼岸花,互相映襯,逐漸追溯,一步一步,沿襲這首詩的影像走過,便是漣波之韻。

    一步一步的曼妙,一步一步的剛強,最後便是無限浪漫意,成了文學的喜醉。

    看這樣的作品,淡漠地凝着秋波,深情地挽留餘波,再用優雅的姿态來表達,盡管含蓄無聲,卻是明見的愛。

    凡這樣的韻,都必定有一個确定的主題,即刻落實到一種感情中,并以這種感情為中心,層層蕩漾,氤氲開去。

    哪怕開始有許多的迷茫,随後也能在字裡行間把幻影捉到,實實在在,沒有一味的夢境。

    它美就美在這個‘波’字,一旦理解,就形成了水一般流動的飄逸。

    言曰----波是清風吹動微瀾,波是永不消退的春漪,青山、紫燕、彩霞、蒹葭、戀人、漁翁都來了,在它的心裡流淌不息。

     以上便是以上,神韻即此神韻,不敢圖經緯,卻抱負着人類的天才。

    一韻成阙,便可以贊譽;十韻齊發,則可配極品,為天籁之作,但至今無有第一人。

    可見世間事物,沒有最好,隻有更好;不求完美,隻求完善。

    挺為人格,縱為氣度,徜徉可以衡思,落落見得步款,餘韻脈脈水悠悠----便是漣波。

    ” 大家聽得入神,個個喜歡不已,立刻争搶着要了稿子。

     這次大會上,她講了很多,離開的時候,掌聲仍餘韻袅袅、漣波着。

     此刻近黃昏,再過清華園,已沒有人,想必都跑去食堂了,要找他們玩一會也就不得,隻好徑直穿過,不加逗留。

     本來無甚它事,偏偏到湖邊時,遠遠看見一個女生有些異樣。

     “喲,這女孩要自殺。

    ”她立刻判斷出來。

     便道:不妙,不妙,我可不會水呀,舍己救人無妨,白搭可不是辦法。

     聖女就是聖女,這樣想時,靈犀卻也上心頭,真個智慧人節節豐滿,此刻更不耽擱半分,忽地一嗓子驚破全校寂靜,喊了最聰明的一句話:“救命呀。

    ” 此正是: 自以今身饒代古,偏須站腳立得足。

     詩間本就出八戒,句裡何必起唐徒。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