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1

首頁
大荔縣地處陝西關中,為關中平原東部重鎮,素有“三秦通衢”、“三輔重鎮”之稱。早在商周時期,大荔為古芮國及同國所在地,春秋時少數民族沿洛河進入此地建立大荔戎國。秦厲公二十六年秦伐大荔,設臨晉縣。漢武帝時改為左馮翊,晉武帝時更名為大荔縣。以後地名變為頻繁,西魏改為同州,唐天寶初年曰馮翊郡,乾元三年複同州。元朝以後改縣為同州,清雍正十三年升同州為府,後又置為大荔縣。據《大荔縣志》記載,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築城。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曆史。這裡東臨黃河,據有薄關要沖,地處守衛西京的險要位置,漢後各代都視其為重鎮。

    那還是民國時期,大荔縣以盛産棉花而出名。在這些棉農裡有一戶姓王的人家,因為棉花種植面積比較大,主人經營得到,加上那些年風調雨順,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棉花的銷路年年見好,幾回買賣下來,王家已經自個興辦了棉花紡織場,男主人王文鼎也從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搖身變身成了一個小小的實業家。女主人姓蔡,本是一個佃戶家的窮丫頭,因為嫁得好,也在一夜間脫去了村婦的行頭,轉而做了王家的闊太太。

    後來因為外來資本的入侵,大量物美價廉的洋衣洋布潮水般地湧進中國市場,中國内地的輕工業大受排擠。加上民國政府的腐敗,貪官墨吏附加于小工商業主數目繁多的苛捐雜稅,才短短五六年的風光過後,王家又從資本家的行列裡退身出來,再次當了布衣農民。王老闆家道中落的時候王家大小姐王為暧已經十九歲多了。

    可畢竟有過白銀洋票的沉澱,歇業破産的王家在大荔縣裡外還是頗有點名頭的,當時登門提親的人幾乎都能把王家的門檻給踏平了。可是王文鼎卻一個也看不上眼,盡管其中不乏豪門大戶,官紳地主。

    後來王文鼎卻親自跨過洛河,在河對岸的蒲城縣裡給女兒相了一門親事。女婿姓蘇,家境倒是一般,父親早亡,一直跟随其母親生活。說起這蒲城縣,自古就是個輩出将相的地界,金代享譽盛名的文學家黨懷英、晚清時以死進谏的一代名相王鼎、聯合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的國民黨将軍楊虎城等等都生于此地。當然,王文鼎看重的就是蒲城人蘇辰星是個名副其實的正兒八經的文人。經人打聽,縣城内外但凡有紅白喜事,都仰仗這位年輕後生題字作文,蘇辰星一手好文采的名氣還是很響的,如今還在蒲城縣的學堂裡給人當着先生。蒲城人曆來重視詩書教化的頭等大事,因此在當時的縣城裡教書先生一直是個人人欣羨的身份。

    其實王文鼎的父親本來也想着能叫他的兒子考個功名,中個狀元,以此光耀祖先,顯赫寒門。可因為家境貧寒的原因,總墊付不起念書學堂的費用後來隻能作罷。父親百年之後,王文鼎一直想找個機會彌補一下父親的夙願,可無奈膝下無子,生的女兒雖然聰慧機敏,才學過人,但總充不了男人家的功用,便一直因此而耿耿于懷。于是就一根筋的想找個文人或秀才當女婿,了卻一下老先人的遺願。再加上當時文化風氣的影響,王文鼎始終覺得肚子裡有真墨水的人前途不可限量。

    說起這王家大小姐王為暧也多少算是個才女,雖然比不上那些大宅門裡的名媛閨秀,但至少叫人一看都知道是個知書識禮、極懂規矩的女子。王為暧幼時泛讀過一些孔孟之書,外加上父親的全力支持,還上過幾年的西學,出口成章的學問和俗中帶雅的談吐在尋常百姓家那可是相當不得了的。家中開棉織廠的時候,王為暧還跟着一位南方的女工學了點刺繡之類的針線技藝,當時王為暧繡出來的那一手好活兒,在大荔縣也是遠近聞名,鄉人争相搶購的。

    那年初五剛過,王文鼎親自邀請蘇辰星來到王家的裡屋,先是将這位氣質儒雅的年輕人仔細地端詳了一番,嘴裡咂着陶瓷茶杯遲遲不言語。随後刻意咳嗽了一聲,扭捏而忐忑的王為暧蹑手蹑腳地掀開門簾的一角,偷偷瞥了一眼穿着黑色中山裝的蘇辰星,臉上頻頻泛起的紅暈很久也沒有消減下去,躲在她身後的王老婦人看在眼裡,喜在了眉頭,晚上和丈夫一陣嘀咕,就把好事定了下來。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