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銘刻在山路上的腳印

首頁
    黨”、“日本鬼子”,隻有到一仗決出勝負了,勝利者自然就是八路軍了,敗的一方也隻好認倒黴,成為“國民黨”或者“日本鬼子”,國民黨兵卻是哪一方都不願意當的,覺得太無能,太不光彩。

    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淮海戰役,早已烙在了每個人的心底。

     “軍事演習”開始一般都在山上進行,打着打着,隊伍就會沖進村裡。

    放學前,主戰方就會和一方人馬或幾方人馬約好,在哪一個山頭進行。

    放學以後,夥伴們便折幾根小山上的竹葉或樹枝,繞成一個圓圈戴在頭上,手持一杆自制的木頭手槍,就成了神氣活現的解放軍。

     玩這個遊戲,領頭人是十分重要的,關鍵是能夠帶領大家“打勝仗”,這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西象村的孩子常常打勝仗,就是因為他們有個張鴻雁。

    張鴻雁過目不忘的本領似乎是天生的,平日裡看的電影,如《奇襲》、《英雄兒女》、《偵察兵》、《渡江偵察記》及《地雷戰》、《地道戰》等等,都是生動鮮活的戰争教科書,那裡邊的戰例都記在張鴻雁的腦子裡。

    村裡村外地形的利用和戰鬥過程的想象,在張鴻雁的腦子裡就象過電影般的生動明了。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張鴻雁早已把《毛澤東選集》背的滾瓜爛熟,那裡面關于戰術、戰略的論述可是世界上最頂級的戰争教科書,把它們用在孩子的戰鬥中真是太大材小用了。

    因此,張鴻雁在帶領着王林村的孩童隊伍“打仗”時,諸如偵察、伏擊、抓舌頭、突襲,甚至友軍聯合、離間瓦解等計謀也都能夠模仿運用,山溝坡梁,溝壟河坎、樹林草垛,還有村裡村外的殘垣斷壁,到處是他們的戰場。

     “沖啊!殺啊!”每當戰鬥進入高潮,村子裡的雞鴨貓狗都會吓得四處逃竄。

    村裡的大人們一般不幹涉孩子們的遊戲,因為這比孩子們呆在家裡哼哼叽叽吵着要吃這個要吃那個省事多了。

    在那個年代,父母們又能拿出什麼好東西來滿足孩子們的願望為孩子們解饞呢? 每次戰鬥都會抓住幾個俘虜,八路軍“繳槍不殺”的喊聲響遍整個山頭。

    最後是歡慶勝利的慶功大會,張鴻雁神氣活現地在“慶功會”上發表演講:“同志們,我們今天的戰鬥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小夥伴們的歡呼聲都跟真的一樣。

     1976年1月8日,天氣出奇的寒冷,天空陰雲密布。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播放起了哀樂和訃告,是周總理去世了。

    刹那間,悲哀籠罩了整個校園,老師和學生都驚呆了。

    張鴻雁實在不敢相信,自己從懂事起就非常崇拜的“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周恩來總理,居然會和死亡聯系在一起。

    然而,非常不幸,這是事實。

     上課了,同學們都沉浸在悲哀中,老師邁着沉重的步伐走進了教室,站立在講台上,默默地流淚。

    同學們都站了起來,有人提議,向我們敬愛的周總理默哀,同學們紛紛低下了頭,三分鐘過去了,又是三分鐘,不知過了多少個三分鐘,同學們和老師都在啜泣,默立緻哀。

    又過了一會兒,老師輕輕地說了一句:“默哀畢,下課!”同學們都不願意離開學校,沒有人号召,也沒有人組織,大家聚在一起紮小白花做黑紗,每人都佩戴了起來。

     從這一天起,張鴻雁感覺自己成熟了很多,他開始思考起一些人生和國家的議題。

    張鴻雁在心理上,已經走完了孩童的曆程。

     初中是在原小學校的基礎上,另增加一個班,叫“戴帽初中”,老師還是原來五年級的語文、數學老師,物理化學老師由一個老師兼代。

     1976年,毛澤東逝世。

    那一年中國發生了巨大的政治變革,“四人幫”的倒台,鄧小平的複出。

     最直接的就是1977年恢複高考,直接為農村孩子的出路指明了方向。

     對于張鴻雁的人生來說,無疑更具有重大的意義。

     因為張鴻雁盡管學習成績出類拔萃,但并沒有成為别的小朋友以及家長的羨慕,因為在這樣一個世代務農的偏僻小山村來說,小孩長大會種地、力氣大、能開山石頭蓋房子就是最大的願望。

    再加上當時學黃帥返潮流、張鐵生考白卷上大學等政治影響,上學讀書已經是毫無前途可言。

    成績再好,最終也隻能種地當農民,開石頭蓋房娶妻生子。

    如果沒有這些基本的農民生存能力,娶妻生子也沒有可能,誰會嫁給一個生存沒保障的男人。

    因此從這種思維,張鴻雁成績好并不能成為别人稱贊的對象。

    而被稱贊的往往是那些能下地幹農活的孩子。

    喜歡讀書寫字的孩子往往被村上的大人們視為躲避下地幹活的“懶孩子”。

    張鴻雁的父母對他的讀書是很支持的。

    平時農活、割草放養拾柴禾,隻要寫作業,盡量不讓張鴻雁去幹,對于貧困的家庭來說,學費是最大問題,有的孩子就是家長不給交學費,被老師天天罰站,最後退學。

    而張鴻雁的上學學費都是開學就交。

    母親會提早就千方百計的給準備好。

    母親盡管文化不高,但對于努力培養兒子的讀書成材給予了最大的支持、鼓勵與鞭策。

    常常講一些小孩勵志的故事給張鴻雁聽。

     因此,鄧小平對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對于張鴻雁來說,就是人生的最大福音,也就在這一刻,張鴻雁有了明确奮鬥目标:好好讀書,将來考上大學。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