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紀實文學
《巅峰謀略---張鴻雁策劃傳奇》
作者:劉自強旗飄揚
第二章英雄詩夢
一、文科第一名的高材生
張鴻雁要去讀高中了,這個不鹹不淡的消息在村裡傳了開來。
在農村,十四、五歲的男孩子已經可以象成人一樣下地幹活掙工分了,而張鴻雁讀了初中還不算,還要讀高中,讀完高中怎麼辦?多讀幾年書,農活不會做,這不是在糟蹋糧食嗎?
張鴻雁年齡雖不大,但卻是極有主見的人,他心目中的偶像都是極有學問的人——張良年少便學有所成,得圯上老人的《太公兵法》後,更是日夜研讀,終得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周恩來12歲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張鴻雁知道,唯有讀書,他才有可能走出山村,出人頭地。
張鴻雁讀的高中是茅村中學,茅村中學距王林村有幾十裡路,有時大霧天,天不亮就要背着一個星期吃的幹糧去到學校上學,要翻過好幾座山,狼虎洞山、草帽山、大山、茅山崗,其中茅山岡裡的一片黑松林墳地是必經之路。
往往是黑乎乎、松樹沙沙作響、大霧彌漫、有時還有新墳,對于一個隻有14歲的少年來說,真是每次都膽顫心驚、一路小跑。
帶的幹糧大多是山芋煎餅與鹹菜,在學校裡,每頓飯就是吃家裡帶來的幹糧,喝點白開水,對于一個14歲長身體的年齡段的孩子來說,營養無疑不夠,所以張鴻雁當時顯得很瘦小。
讀書盡管艱苦,但茅村中學到是比較正規,名聲卻很大,這是一個已有二十多年曆史的老牌完全中學,位于鳳凰山下不老河畔,1954年就已經創辦。
曾經是徐州市第十完全中學。
張鴻雁去茅村中學報到那天,有風。
那些風,吹的腳步有些輕捷。
茅村中學校門朝南,門兩旁,有紅紙寫的歡迎的标語,那字用筆很有些意味,骨力遒勁,有點象橫槍躍馬的将軍。
張鴻雁背着非常簡單的包裹,步步登高,跨上十幾層台階,走進了茅村中學的校門。
一進校門,兩邊就是寬敞的大操場,中間一條大道,大道上走着上個世紀70年代的學生和老師,那些學生和老師衣着樸素,色彩單調。
幾乎看不到陪送的家長,那個時代,如果有家長陪送學生上學,總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不象一二十年以後,哪怕學校在幾百裡、幾千裡之外,家長也一定要陪送學生到校,一到開學,學校裡的家長人數一定超過學生。
茅村中學的校舍依山而建,穿過南北大道,上幾十層台階,是一排校舍,再上幾十層台階,又是一排校舍,一共有四排,一排高于一排。
張鴻雁覺得,冥冥中在預示着,今後的人生也将這樣一層一層展開,一層比一層更有高度。
張鴻雁住在十個人間房的宿舍,宿舍裡有五張雙層木床,比較陳舊了,坐上去吱嘎吱嘎響。
宿舍裡有兩位同學也是從柳泉公社來的。
這裡離王林村并不遠,可是,這是張鴻雁有生以來第一次離開家,在這個有些陌生的環境裡,偶爾聽到附近的村莊裡有雄雞長鳴,對王林村竟然有種說不出的思念。
高中二年級的時候,學校分了文科班和理科班,文科班人少,其他都是理科班。
張鴻雁文理科成績都很好,但他那時迷上了文學,張鴻雁自然就上了文科班。
張鴻雁的文科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是程學民,程老師身材有些胖,總會讓張鴻雁想到朱自清的《背影》。
後來,程老師在課堂上講《背影》這一課,他走向講台的一刹那間就注定了他在張鴻雁心目中的地位。
程老師在講這節課時,緊緊抓住文眼“背影”,引導學生尋找文中的幾個動作、幾句語言,反複朗讀品味。
在一次次朗讀品味的過程中,對文中描寫的可敬可愛的慈父就有了整體印象。
程老師經常在課堂上對同學們說:高考是你們唯一的出路。
你們的命運就掌握在你們自己的手上!
有時候,程老師又分析高考的形勢給同學們聽:你們的高考時間最理想。
國家77年恢複高考,當時社會上已經積壓了很多人才,千軍萬馬擠一座獨木橋,不少地方參加高考的應屆畢業生幾乎在考試中全軍覆沒,考上的都是社會青年。
現在,到你們成為應屆畢業生的時候,社會上積壓的人才已經吸收的差不多了,你們的壓力就小了很多。
但是,不管怎麼說,你們一定要抓住難得的機遇,機遇就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
多少年以後,程老師的很多話已經記不清了,但是,“機遇就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這句話卻非常清晰地記在張鴻雁的腦子裡。
茅村中學的作息時間非常嚴格,但在那個時候基本上不需要管束,因為已經形成一種學習的氛圍,實際上沒有管束的必要。
學校規定,晚自習以後半小時熄燈,熄燈以後學校一片漆黑,但也有很多學生把頭蒙在被窩裡用手電筒繼續學習。
早晨大部分同學也是早于學校的起床鈴就起來了,校園裡的操場上、大樹下到處都是苦讀的學生。
程老師作為班主任,對同學的關心不僅表現在學習上,對學生日常生活起居的關心照顧,也是家長似的無微不至,讓人倍感親切溫暖。
在高中階段,在學校的廣播裡聽到1978年12月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及1979年3月發生的中越自衛反擊戰等曆史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