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在晚自修、跑到徐州發電廠看中央電視台公審“四人幫”的現場直播。
張鴻雁至今記憶尤深。
當時的中國正經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變革。
正是思想解放運動的滾滾春潮打破堅冰之時,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号角剛剛吹響之際。
時代的大變革,給每一個人都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盡管大家悶着頭,向高考沖刺,但社會的動蕩必然要波及到學校。
程老師經常會帶來一些文學雜志,象《青春》、《小說選刊》《大衆電影》等。
在《大衆電影》上,看到《廬山戀》、《小花》以及年輕演員張愉、陳沖等電影的劇照。
後來縣教育局學校給老師配發了一台彩色電視,第一次看到彩色電視,而在這台電視上看到的第一部電視片就是風靡一時的日本故事片《望鄉》。
學校後面是徐州很大的一家企業徐州發電廠,晚自修偶爾偷跑過去看電影,《五朵金花》就是那時看的,這些電影已經與小時侯看的地雷戰等戰争片明顯的不一樣了。
當然,課本上,魯迅、郭沫若等文學名人的作品,也使張鴻雁向往,這時的張鴻雁人生目标已經不再想成為空軍飛行員,而是渴望長大後也能成為一個著名的文學家,這也是後來報考中文系,并成為“校園詩人”的直接原因。
但這樣的課外“閱讀”機會很少,大部分時間是在機械的背誦語文、曆史、地理、政治、外語以及演算數學。
向高考沖刺。
因為張鴻雁清楚的知道:在當時隻有這一條路,才是他的發展、轉折、走出山村的唯一之路。
三年高中生活,甘苦自知。
有冬天宿舍裡半夜被凍醒的無奈,也有學習成績不斷進步的自豪;有在食堂吃不飽肚子的艱辛,也收獲了來自同學間天真未泯的快樂。
終于在扳着指頭,數過了一千多個悄然流逝的日子後,1981年7月,張鴻雁迎來了神聖的高考。
高考前,同學們的壓力都非常大,有一位同學從高考之前一個月開始,幾乎每天都是和衣而睡,課本從不離手。
他偶爾和周圍的同學講起自己的家庭,說起父母和妹妹為他做了多麼大的犧牲就是為了他能夠考上大學。
每當談起這些,他經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如果考不上大學,我就沒法活了!”
班上隻有張鴻雁高考似乎對他沒有一點壓力。
張鴻雁幾乎象玩耍一樣考完了幾場考試,心裡想,高中生活要結束了,大學的門已經打開。
高考結束的當天,大家玩瘋了。
同學們在宿舍撕書、扔書。
晚上,一群人從茅村的東邊走到西邊,沒有目的地,就是聊天,大聲唱歌,發洩幾年來淤積的情緒。
張鴻雁雖然沒有感到考試的壓力,但和同學們的情緒是相通的,他和同學們一道說話、吼叫、唱歌,一道遛大街,就是沒舍得撕書、扔書。
高考成績公布,張鴻雁獲得茅村中學高考文科第一名。
填志願卻很費周章,老師們都認為,按照張鴻雁的成績,可以報考北京大學、複旦大學等名校,所以第一志願張鴻雁填了北京大學,最後一個志願填了南京師範學院。
二、校園“風雲人物”與英雄詩夢
張鴻雁被南京師範學院錄取了。
從印着稚嫩腳印的山路,到最高學府的大門,張鴻雁正好17歲,一路走來,承載着艱辛、苦痛,也充滿歡樂、親情,更印證着執著、希望。
對張鴻雁來說,跨入大學校門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吃飽肚子了,而且不是山芋幹包谷粒子,是白燦燦的米飯。
和中學的生活相比,簡直是到了天堂。
而南師大的校園又是一個大花園,位于清代大文人袁枚的随園舊址,堪稱中國古典式園林建築最精美的大學,回廊彩繪,曲徑通幽;古木蓊郁,碧草如茵;樓宇整饬,巧構雅緻;風花雪月,景色秀麗,絲毫不亞于蘇州四大園林。
其實,最重要的并不是物質層面的東西,而是跨入了知識的殿堂。
如果說,在考大學之前讀書十幾年是啟蒙,是打基礎,進入大學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汲取知識的養分。
在這裡,不僅有最好的教學條件,更重要的是有最優秀的導師,引導着張鴻雁的成才之路、成長之路、成功之路。
讓張鴻雁難以忘懷的導師是孫望先生。
孫望先生早在三四十年代就被稱為“都市詩人”,他的作品表現了當時大都市人群的生活狀态和心态。
張鴻雁對孫望先生的講課藝術也是難以忘懷。
有一天,孫望先生講《詩經&#8226周南&#8226芣苡》,走上講台的時候,先生手中不僅有講義,還有兩株車前子。
張鴻雁對車前子太熟悉了,家鄉的山南山北,屋前屋後随處可見,誰知這種最為普通的小草,早已被古人寫進了《詩經》,還有個極為高雅的名字——芣苡。
孫望先生講唐詩時充滿了激情與想象,有一次講《春江花月夜》,一首詩整整講了八、九堂課,張鴻雁自此領悟到,詩原來可以這麼讀。
孫望先生講《楚辭》時旁征博引,但常常引而不發,啟發同學們去思考,譬如講《湘君》、《湘夫人》,先生在小結時說:“湘君究竟是男是女,還請各位自我鑒定吧。
”教室裡頓時發出一陣會心的笑聲。
還有一位張鴻雁非常尊敬的導師,他就是吳調公先生,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鬓發皆白,方圓臉,藹然可親。
先生話語平和,思維清晰,不乏情趣,一點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