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英雄詩夢

首頁
     同時,張鴻雁還閱讀了大量的二戰軍事書籍。

    諾曼底登陸,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列甯格勒保衛戰等經典案例以及《巴頓将軍傳》、《朱可夫元帥傳》等。

     除了圖書館,張鴻雁最喜歡的是華夏館,一座三層小樓,不是很高,古色古香的木樓梯,拾級而上,樣本書庫沿着牆壁環繞一周,站在圍欄邊可以看見樓下的人在看書。

    張鴻雁覺得,南師大的百年風流大半應在這古樸的華夏館,在這裡非常适合讀詩寫詩。

     張鴻雁跨進南師大校門的時候,正是校園文學剛剛興起的時候。

    十年“文化大革命”封閉了校園文化生活,給師生戴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

    一旦把枷鎖打開,人們對自由、對藝術的渴望就顯得異常強烈。

    南師大同樣處在這樣一種思潮中,校園裡朦胧詩盛行,空氣中到處都是詩歌香甜的氣息,每個人都醉過幾次。

    那些油印的朦胧詩小冊子是學子們手中相互交流傳遞的心愛之物。

    誰會寫詩,就會成為被談論,被矚目,被嫉妒的人;一些女生會給他寫信,談論自己寫作的困惑,甚至勇敢地請他跳舞、看電影;他也會迅速的變得深沉,和同學們拉開距離,讓美麗的夢包圍自己,想象自己就是在青春的雲彩裡馭風而行的人。

     張鴻雁這時非常喜歡舒婷、顧城、北島的詩,特别是北島的詩,那首《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幾乎就象标簽一樣挂在他們這些喜愛詩歌的學子口中。

    張鴻雁經常會吟誦北島的《結局或開始——獻給遇羅克》: 我,站在這裡 代替另一個被殺害的人 為了每當太陽升起 讓沉重的影子象道路 穿過整個國土…… 每當讀起這首詩時,張鴻雁就感覺自己應該象一座路标,挺立在心愛着的多災多難的土地上。

     南師大圖書館的藏書非常豐富,有一批台灣出版社出的台灣詩人的詩集,有紀玄、痖玄、羅門等人。

    張鴻雁最喜歡痖玄的詩,有一首《紅玉米》直到今天還能記得。

    詩是這樣寫的: 宣統那年的風吹着 吹着那串紅玉米 它就在屋檐下 挂着、好像整個北方 整個北方的憂郁 都挂在那兒 張鴻雁感覺這首詩就是寫自己的家鄉,自己家的屋檐下挂着的那串紅玉米,正凝聚了“整個北方的憂郁”。

     張鴻雁還讀了許多外國的詩,對西方意象派的詩特别喜歡,最典型的是龐德的詩,如那首著名的《在地鐵站》,“人潮中這些面容的忽現;濕巴巴的黑樹丫上的花瓣”。

    張鴻雁的大學學士畢業論文《台港詩歌論》,也就是在這裡積累所完成的。

     其實,家鄉的山山水水早已在張鴻雁的心裡孕育了詩的種子,大學的知識讓張鴻雁插上了詩歌創作的翅膀,張鴻雁開始走上詩歌創作之路。

    他的詩中同樣充滿了英雄詩夢: 三千裡的征服和凱旋門上的功勳/緊緊将三千裡的馳騁和/棕色坐騎系在那根/栓馬樁上奇迹般的重逢-----這是我一生最偉大的征服-----一口氣喝完酒把碗摔的粉碎/握着佩刀----因為許多堂吉珂德的騎士夢在這裡不可能實現的壯懷激烈/十年前我狠命的咬住/棉襖/忍住淚水/然後去天涯/發誓即使訣别/也要象霸王别姬那樣/悲壯而輝煌/-------今天我從将軍百戰死的炮火紛飛中/凱旋/----《凱旋和窗上挂着的黃絲帶》。

     渴望北方/渴望征服/永不駐紮/當額上的皺紋排列出許許多多平常而又/驚險的故事----我們也變的北方一樣的固執而堅貞/而太陽正在為我們裸露的青春夢/雕塑/背景《太陽為我們雕塑背景》。

     手捏着單程票/要取遠方/三角旗升起的太陽睫毛/是站牌和站牌的相隔/列車擒住鋼軌/喊過/心的沼澤/我抓住幻想的鬣毛/飛/一天淺藍------必須走了/即使揮淚/咬破她的手/一圈圈啤酒沫的星期天/應該留在某一天渴倒/幻想火紅火紅的渴/倒/咬住天角拼命的/喊/面壁十年圖破壁十年圖/破壁/踉跄的爬起來/我的坐騎/踉跄的抖落一路/風/塵一路風塵/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呵遠方《呵,遠方》。

     痛苦讓理想光輝/困厄使愛情偉大----厚厚的鏡片使我們深嘗厚厚的人生/但在拓荒中/我們仍唱大江東去《似乎已流到很遠》。

     此外還有一些詩表現出青春張揚、個性解放的渴望如:《抵達城市抵達正午》等。

    而現在少女的眼睛似/驕陽少女的裙衩/似驕陽少女的**似/驕陽/匆匆穿過風雨穿過蒙蒙的霧幔抵達城市抵達正午/抵達少女之窗口---讓城市之午澎湃/讓城市之脊澎湃/讓街道讓人流澎湃-----。

     張鴻雁和同班同學龔理還有其他班的同學馬志仁、張志強、韋曉東、李萍等人都對詩歌有着抑制不住的熱情,經常在一起讀詩論詩,談到興起,也在一起抨擊時政,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的豪情時時在胸中激蕩。

     張鴻雁還清楚記得自己第一次組織的清涼山公園詩歌朗誦會。

    那次朗誦會有南師大年輕校園詩人。

    那是一次青春的盛宴,在清涼山公園駐馬坡草坪上,激情在燃燒,靈感在碰撞。

    詩人們有的朗誦自己的原創作品,有的朗誦北島、舒婷的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