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元1900年3月2日,是大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年)二月初二。
這一天是傳說中蟄龍擡頭的日子。
過了二月二,春陽發動,地氣開始上升;耕牛下田耙地保墒的工作指日可待。
這一天,是高密東北鄉馬桑鎮的集日,貓了一冬的農民,有事的和無事的,都擁到集上。
無錢的就逛大街,看熱鬧,蹭白戲;有錢的就吃爐包、坐茶館、喝燒酒。
那天是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雖然還有小北風飕飕地刮着,但畢竟已是初春天氣,薄寒厚暖,愛俏的女人,已經換下了臃腫的棉衣,穿上了利落的夾衫,顯出了身體的輪廓。
一大早,孫記茶館的老闆孫丙,就肩着擔子,挑着木桶,爬上高高的河堤,下到馬桑河畔,踏上木碼頭,挑來清澈的河水,準備一天的生意。
他看到頭天還殘存在河邊的碎冰已經在一夜之間化盡,碧綠的河水上波紋縱橫,涼森森的水汽從河面上升。
去年的年頭不太景氣,春天旱,秋天澇,但無雹無蝗,還算六七成的年景。
知縣錢大老爺體恤民情,往上報了水災,減免了高密東北鄉人民五成賦稅,使百姓們的日子,較之豐收的往年,反例顯出了幾分寬裕。
鄉民們感念錢大老爺的思典,集資做了一把萬民傘,公推孫丙去敬獻。
孫丙力辭,但鄉民們耍起了無賴,幹脆就把萬民傘扔在茶館的店堂裡。
孫丙無奈,隻好扛着萬民傘,進縣衙去見錢大老爺。
這是他被薅了胡須之後第一次進縣。
走在縣城的大街上,他說不清心中是羞是怒還是悲,隻感到下巴隐痛,兩耳發燒,雙手出汗。
碰到熟人打招呼,未曾開言他的臉就紅了。
他幾乎從熟人們的每一句話裡都聽出了暗含着的譏諷和嘲弄。
欲待發作,又找不到個由頭。
進入縣衙之後,衙役把他引導到迎客廳。
他扔下萬民傘,轉身就要走。
就聽到了從門外傳來了錢丁朗朗的笑聲。
那天錢丁身穿着長袍馬褂,頭戴着一頂紅纓小帽,手持着白紙折扇,的确是儀态大方,舉止潇灑。
錢大老爺快步上前,執着他的手,親切地說:
"孫丙啊,咱們兩個可真是不打不成交啊!"
孫丙看着錢丁下巴上那部潇灑的胡須,想想自己的曾經同樣地潇灑的胡須和現在變得瘌痢頭一樣的醜陋下巴,心中感到甜酸苦辣鹹五味俱全。
他本來想說一句有骨有刺的話,但從嘴裡吐出來的卻是:小民受東北鄉人民委托,前來給大老爺獻傘……說着,就将那把大紅的、寫滿了鄉民名字的羅傘展開,舉到錢丁的面前。
錢丁激動地說:
"啊呀,本縣無才無德,怎敢受此隆譽?不敢當啊,委實不敢當……"
錢丁的謙遜讓孫丙心中感到了些許輕松,他直挺挺地站着說:大老爺如果沒有别的吩咐,小民就告辭了。
"你代表東北鄉民衆前來獻傘,讓本縣備感榮幸,哪能這樣就走?"錢丁大聲道,"春生——"
春生應聲進來,躬身道:
"老爺有什麼吩咐?"
"吩咐膳館擺宴,隆重款待,"錢丁道,"你順便去讓老夫子寫幾張請帖,把縣城裡的十大鄉紳請來作陪。
"
那頓午宴十分豐盛。
知縣親自把盞,頻頻勸酒;十大鄉紳輪流敬勸,把孫丙灌得頭昏腦脹,腳底無根,心中的芥蒂和莫名的尴尬全都煙消雲散。
當衙役架着他的胳膊将他送出縣衙時,他竟然放開喉嚨唱了一句貓腔:
孤王穩坐在桃花言,想起了趙家美蓉好面容……
過去的一年裡,高密東北鄉人民心清比較愉快,但不愉快的事情也有。
最不愉快的事情就是:德國人要修一條從青島至濟南的鐵路,橫貫高密東北鄉。
其實德國人要修鐵路的事,前幾年就開始風傳,但人們并不把它當真。
直到去年那鐵路路基真的從青島爬過來了時,才感到問題嚴重。
現在,站在馬桑河高高的河堤上,就能望到從東南方向爬過來的鐵路路基,猶如一條土龍,卧在平坦的原野上。
在馬桑鎮的背後,德國人搭起的築路工棚和材料倉庫,突兀在離鐵路路基不遠的地方,遠看好似兩條齊頭并進的大船。
孫丙挑滿了水缸,擱下水桶和扁擔,吩咐新雇的小夥計石頭生火燒水。
他到了前面,抹光了桌椅闆凳,洗淨了茶壺茶碗,敞開了臨街的大門,坐在櫃台後邊,吸着煙等待客人。
二
自從下巴上的胡須被人薅去之後,孫丙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那天上午,在女兒家。
他躺在炕上,仰望着已經懸挂在房梁上的繩子套兒,等待着女兒行刺不成或者行刺成功的消息,随時準備懸梁自盡。
因為他知道,女兒此去,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對他來說,都難免受牽連再入牢獄。
他在縣獄裡待過,知道裡邊的厲害,所以甯願自殺,也不願進去受罪。
孫丙在炕上躺了整整一個白天,有時睡,有時醒,有時半睡半醒。
在半睡半醒時,他的腦海裡就出現了在明亮的月光下那個仿佛從天而降的歹徒的形象……歹徒身材高大,腿腳矯健,行動迅捷,如同一匹巨大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