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
隻需始終忠于自我。
此段想法來自今日在雜志上看到的一篇采訪标題。
不知道杭州蘇堤白堤的花開了沒有,柳樹綠了沒有。
想孤身前往去看一場花事。
如果午後微雨突襲,你恰好渡船而過,不妨讓我們在春柳拂面的橋頭相見。
19
早餐是帶核桃堅果的黑麥面包,黃油,熱茶。
簡單食物讓身體覺得舒暢。
下午會議持續五個小時。
中途吃了幾塊甜餅幹和糖。
明年有新的工作,要把它們完成。
回家的出租車上,一起參與會議的Z對我說,你現在所寫的作品都太幹淨了,應該寫寫痛苦、頹廢、殘酷、性欲……我說,你不知道我二十幾歲的時候寫過什麼,你沒讀過。
我已過了那個階段。
人與環境的對抗永無絕期。
自我摧毀是有快感的。
所有的下堕行為都伴随着快感,摔破一個罐子,與長時間塑造和建設一個罐子,前者讓你享受到更為強大的自我妄想。
覺得自己具有力量。
但事實并非如此。
行動應該攜帶和突破重力而上升。
他說,話雖如此,抹掉這些沒意思。
人是有欲望的,在欲望中存活,或者在欲望中死去。
應該逢佛殺佛,逢祖殺祖。
20
見人。
穿上買了很久但一直擱置的天藍色亞麻旗袍。
有輕微感冒。
S陪我一起去買相機,與我長時間談論她的婚姻。
得出結論,男女不管關系性質如何,有些原則不能随意更改,底線不能突破。
一旦突破,破鏡難圓。
感情忌諱懈怠及理所當然,至少要始終保持尊重、克制、發力、欣賞及感恩之心。
不發力的關系,如同長久不熨燙的舊衣服,樣貌邋遢,終究被丢棄。
新衣服好看,但新衣服也會在時間裡慢慢成為舊衣服。
如何對它保持照顧的心至為重要。
她說,人生的内容大部分與犧牲及忍耐有關,有所付出,又不能樣樣盡興。
說,跨過四十歲之後,很多心境淡去,給了自己釋然的理由。
但我并不認同這一點。
不認同以淡漠心境換取放棄與妥協。
人太容易得到借口,那是我們過于保全自身,不舍得讓自己走到懸崖邊上。
真正強烈而完善的感受,隻會來自一條途徑,即置于死地而後生。
21
芍藥是春天很早時開放的花。
天氣尚寒冷,芍藥花苞日日膨脹,不知覺間,在向陽牆角綻出花朵。
單瓣,重瓣,顔色鮮豔,碩大熱烈,花園陡顯春色。
等其他大部分的花綻放,芍藥閉門歇戶。
濃密綠葉猛長,不再有花苞,成為一簇廢草。
為了不占據有限空間,一般會把它的枝葉剪除,隻留下花根。
芍藥是注定要被犧牲的花朵。
傍晚下起微雨。
雨中跑步,雨點逐漸力度粗重。
沒有感覺困窘,依然保持勻速。
路徑上空無一人。
竹葉、櫻花樹、灌木發出沙沙清響,确鑿而鮮明。
“你是一個随波逐流的人。
好像一顆種子,順水漂流,多次停歇。
也許一次遇到了一個适合的溝溝坎坎,就駐足發芽了。
你多年前回來,不認識路我出去找你,我記得你在街上一個人看廣告牌打發時間的樣子。
不知你現在是不是還是那樣的狀态……十二年前,我認真愛過你。
那是我人生中重要的兩年。
”
L給我寫來的第一封信,其中提到江面波浪上看到雲朵和光影。
人内在的深切和細膩,需要對等的人才能承當。
這内在若得到自在的化解,不至于成為負擔。
否則便是一種凝聚和停滞。
但終究,每一個人的内在隻能獨享。
人無法渴求被理解。
他人的理解有時與己無關。
被分享最多的内在,通常隻是整體之中較為膚泛的一個層面。
從這一點來看,我們的确是生而孤獨的。
即便有人給了我們感情,也仍是孤獨的。
因這感情有可能隻是他出發于自我的幻覺和執念。
22
午後,小客廳角落裡的長沙發上休息。
略小睡二十分鐘,即刻起身,再次開始工作。
黑色陶罐盛有四五根青竹。
枕上可見到竹枝斑駁光影浮動。
試用了一下新相機,大概是目前用過的最好的感覺,和以往截然不同。
大小重量也很合适。
拍了花園裡次第開放的石竹、薔薇及合歡的樹影。
長久不寫字,腦袋會生澀。
長期寫,也未必精彩。
日寫五千,這是個基本目标。
應把相機放在包裡,若外出,可即興拍攝。
得到過一種正确的方式,就會知道如何去做是對的。
工作有難度,依舊保持信心。
當我察覺到自己,漸漸對一些過于世間化和個體性的觀點和立場失去興趣,我同時察覺到這種失去,也許是當下更需要克服的另一種觀點和立場。
23
黃昏時跑步,天空中有非常亮的一顆星。
不知道是否是木星。
24
我的太婆,太公,祖母,都是老到一定年齡之後,在躺下或做某件家務事時,突然離開人世。
平靜而無苦痛,是一種善始善終。
而祖父,父親,叔叔,在死去之前都曾接受醫療手段對肉身的侵入,隻是被侵入的時間或短或長。
這種苦痛和煎熬對身邊的親人來說,也是折磨。
這些目睹死亡的經曆,使我一直有一種想法:人應始終保持強烈而及時地生活。
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以什麼樣的方式離開這個世間。
生命過程可以坎坷而用力,死亡則應平順而安穩。
生是為死亡而做的準備。
一個印第安巫師說,如果讓兒童目睹一次葬禮,撫摸死人的屍體,會馴服孩子内心的淺薄與頑劣不羁。
他獲得了真正的靈魂的成長。
死亡是最需要被學習和認識的内容。
二三十歲,人為情愛,為工作,為自身在這個世間的作為和努力而存在。
四十歲之後,則應為心靈的完善和超越而活。
後者的發力和承擔更為沉重。
這是一個全新開始。
逐漸老去的人,絕非喂魚養花忙于俗務或在廣場跳健身操打太極拳,就能夠做到鎮定應對生命的衰竭。
我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的一家印度人開的店鋪裡,買了一張印度尊者的照片。
男子年老時肢體清瘦,白色短發,全身赤裸隻裹一條白色兜裆布,眼神清澈堅毅。
修行不止,施與不止。
這是一個修行者生命的完成方式。
不好的事情不是死去,而是不美。
(金童話:www.jintong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