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裡書不如行萬裡路。
葉秋遊遍名山大川,而且身份特殊,接觸了不少古怪的的人和事,這些事稍微透露個一點半點兒就可能在普通人心裡引一場地震。
而其它學生都是從高中升上來的,高中隻分文理科,為了應付高科,那有時間去系統化的學習考古方面的知識?
他們是憑借對這個學科的喜愛或說是被這種遮蓋着神秘面紗的事業所吸引,才會在大學裡面選擇考古專業。
現在正是他們拼命汲取知識養料的時候,他們在考古學的認知上還隻是一張白紙,老師們在上面塗什麼,那張白紙上便會出現什麼樣的圖案。
在考古系的建系設上,能夠在第一節課上就反駁老師觀點的,葉秋是第二個人。
隻憑這一點兒,陳懷恩就對葉秋産生了很濃厚的興趣。
但害怕他隻是信口開河或聽到了另外一項傳說就信以為真,所以對他的話并沒有表現出足夠的重視。
也就是說,陳恩懷對葉秋另眼相看的原因是因為葉秋敢于站起來反駁他的觀點,而不是因為他反駁的内容。
那麼多專家學都沒能考證出來的東西,一個剛剛入學的毛頭小子又能知道多少?
“這位同學能介紹一下自己嗎?”陳懷恩看着葉秋說道,笑容和藹。
要是了解陳懷恩的人,便會為他的這句話感到驚訝了。
有才華的人都有些怪癖。
特别是文藝方面或科研方面的人才更是如此。
陳懷恩的怪毛病就是,他上課從來不點名,願來則來,不來也不強求。
也從來不會主動問起學生的姓名,如果你有能力,他會主動問起你的名字,如果你沒什麼特長,既使問過也很快就會忘記。
葉秋僅僅是因為一句反駁的話就讓陳懷恩刮相看,實在是有些僥幸的成份。
“葉秋。
”葉秋簡潔的說道。
“好。
葉秋同學,既然你認為《清明上河圖》還在國内,那你有什麼能讓大家信服的解釋嗎?”
“陳老師。
這個問題我們私下裡讨論更合适。
”葉秋微笑着說道。
他就是認定了陳懷恩的才華,所以才想着找機會能和他接觸。
而《清明上河圖》則是他放出來的一個誘餌。
如果他能幫助自己解決了神秘戒指的問題,他甚至願意帶他去一睹名作的真迹。
陳懷恩自然知道這個問題不适合在課堂上讨論,如果這個學生說的事是真的話,可能會在考古界和收藏界引一場地震,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卷入這場國寶争奪和厮殺中。
可是葉秋這麼說出來,他還是有些失望。
他以為葉秋隻是嘩衆取寵,以此來吸引自己或其它人的注意罷了。
想起剛才激動之下竟然去問這個學生的姓名,倒是有些悔意了。
對着葉秋點點頭示意他坐下,然後又開始講課。
其它學生看着葉秋的表情也是一臉不屑,還真以為你是專家呢?原來也就是個挨磚的家夥。
一節課在陳懷恩妙趣橫生的講解中結束,大家都聽的如癡如醉。
陳懷恩端着茶杯要出去時,葉秋起身跟了上去。
“陳老師。
”葉秋緊走幾步跟上陳懷恩的步伐,笑着說道:“我有些事想和你談。
”
“關于《清明